根據美國國會2025年4月24日「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Capabilities—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報告,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已具備具體而直接層面,以下為針對此報告整理對台灣實際及潛在威脅,並進行重點分析:

一、實際面威脅

海軍現代化的直接壓力:中國海軍已成為東亞最大、世界數量最多的海軍,擁有超過370艘戰鬥艦艇,預計2025年增至395艘,2030年達435艘。這種規模擴張對台灣構成直接軍事壓力,尤其在台灣海峽及周邊海域,中國可迅速部署大量艦艇進行包圍或封鎖行動。

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中國海軍現代化聚焦於A2/AD能力,旨在阻止或延緩外部力量(如美國)介入台灣衝突。這意味著在衝突情境下,台灣可能面臨孤立無援的局面,尤其當中國利用其反艦彈道導彈(如DF-21D及DF-26,射程分別超過1500公里及3000-4000公里)威脅外部援軍。

針對台灣的軍事準備:報告指出,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核心目標之一是「以軍事手段處理台灣問題」,包括潛在的兩棲登陸行動。中國已大量建造兩棲艦艇(如Type071、Type075及Type076,總噸位分別約19,855噸、36,000噸及50,000噸),並測試民用船隻參與軍事運輸,顯示其對台灣入侵的準備日益成熟。

地理與後勤優勢:中國海軍基地集中在沿海,直接面向台灣海峽,其短供應線與近距離作戰能力對台灣構成顯著威脅,而美軍或其他援軍則需跨越長供應線應對。

小結:實際威脅在於中國海軍的數量優勢、A2/AD策略及針對性軍事準備,已使台灣在軍事平衡上處於極端劣勢,特別是在中國可能發動快速封鎖或登陸行動的情況下。

二、潛在面威脅

除實際威脅外,中國對台灣的潛在威脅隨著時間推移可能進一步加劇,以下為重點分析:

核潛艇與遠洋作戰能力提升:中國正加速核潛艇(如Type095及Type096)的研發與部署,預計到2035年潛艇總數達80艘,且其核潛艇靜音與武器能力接近俄羅斯水準。此潛在發展將使中國具備更強的遠洋威懾力,可能在台灣周邊海域形成更全面的立體威脅。

航母與航空打擊力量擴展:中國目前擁有三艘航母(遼寧號、山東號及福建號),第四艘正在建造,並計劃最終擁有4-6艘甚至更多。儘管航母對台灣衝突的直接作用有限(因台灣在中國陸基飛機射程內),但其潛在作用在於對外部干預力量的威懾及地區影響力的投射。

時間窗口壓力(Davidson Window):報告提及「Davidson Window」[1](2021-2027年)及「Decadeof Concern」(2020-2030年),指出中國可能在這些時間內對台灣採取行動。此潛在時間壓力源於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要求軍隊在2027年前做好戰爭準備,這可能加速衝突爆發的風險。

海外軍事基地擴張:中國正尋求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軍事基地網絡(如柬埔寨Ream海軍基地及可能的索羅門群島、赤道幾內亞等地),這可能間接增強其在太平洋的軍事部署能力,對台灣的外部支援形成潛在干擾。

小結:潛在威脅在於中國軍力持續現代化與全球化布局,可能在未來數年內形成更強大的綜合威脅,尤其在2027年前後,台灣可能面臨更高衝突風險。

三、應對建議

基於上述實際與潛在威脅分析,提出以下針對性建議,旨在增強台灣防禦能力並爭取國際支持:

(一)針對實際威脅的建議

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台灣應加速投資於不對稱戰術,如小型高速艇、反艦導彈及潛艇,以對抗中國海軍的數量優勢。報告中提及的美國考慮為台灣部署不對稱海軍資產(如小型、極端天候下可操作的隱形快艇)可作為參考,建議配置足夠數量與適當結構以提升沿海與海峽防禦能力。

提升海空防禦與情報監測:台灣需升級現有艦艇(如沱江級護衛艦)的反艦與反潛能力,並強化情報、監視與偵察(ISR)系統以即時監控中國軍事動態。此外,針對中國A2/AD能力,應部署更多反導系統以應對DF-21D及DF-26等反艦彈道導彈。

民用資源防範與備戰:鑑於中國可能動用民用船隻參與兩棲行動,台灣應制定針對性防範計劃,包括監控與打擊民用船隻轉軍用的潛在行動,並儲備足夠物資以應對長期封鎖。

(二)針對潛在威脅的建議

深化國際軍事聯盟: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軍事演習(如RIMPAC),與美國、日本及澳洲等國建立更緊密的軍事合作,爭取潛在衝突時的外部支援。同時,透過外交努力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以平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基地擴張。

長期防禦技術研發:針對中國核潛艇與航母力量的潛在增長,台灣應與國際夥伴合作研發先進反潛技術及遠程打擊能力,以在未來十年內應對更強大的海空威脅。

時間窗口內的危機準備:針對2027年前的「Davidson Window」,台灣應制定短期緊急應對計劃,包括提升後備軍人動員效率、強化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及模擬中國封鎖與登陸的應對演習。

四、結論

中國對台灣的實際威脅體現在海軍數量優勢與A2/AD策略,潛在威脅則隨著其現代化進程與時間窗口壓力而加劇。綜合而言,台灣應採取多層次防禦策略,短期內聚焦不對稱作戰與情報監測以應對現有威脅,長期則透過國際合作與技術研發應對潛在挑戰。最終,台灣需在有限資源下優先強化海峽防禦,並積極爭取國際支持以避免孤立,從而在面對中國壓力時維持戰略平衡。不過台灣目前是否連內部都處於政治困境仍值得持續觀察。

 

[1] 時任美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海軍上將菲利普·戴維森曾在 2021 年警告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指示解放軍準備在 2027 年前入侵台灣。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