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未公告第三季財報的電源及LED廠華美電子(簡稱華美),除了已在11月17日停止在櫃買中心股票交易,若明年5月仍無法補交財報,則6月26日將面臨下櫃命運。

依華美公告,財報難產肇因於「更換會計師,目前尚未確認繼任會計師」,但就在股票停止交易的前一天,公司也發布重大訊息,表示因主要客戶應收帳款收回延宕造成資金周轉困難,將申請紓困。

換言之,華美的下櫃危機並非簡單的會計師更換問題,背後,顯然還有更加難解的營運困境。

今年8月,華美先是公告更換會計師,終止委任勤業眾信,換上立本台灣,這個舉動本就突兀,到了第三季財報申報前夕,11月6日,華美又無預警宣布終止委任立本台灣,至今仍無會計師簽證。然而,不只會計師「跳船」,以同任期來看,華美的董事及獨立董事變動比率,各高達2/5以及1/3。

此外,今年來華美千張以上大戶持股比率從51%減少到31%,大股東統強投資、董事長楊名衡本人及其所代表的法人,更是自今年年初就開始大舉申讓股票,統計申讓張數逾1萬7千張(含信託)。

今年以來,華美股價從高點90.6元一路暴跌至停止交易前的3.65元,跌幅高逾9成5;持股華美6.69%的大股東、上櫃電源廠英格爾科技(簡稱英格爾),因此在11月13日認列約7400萬元備供出售金融資產(非流動)減損,股價也自今年高點21.5元,重跌近70%,28日收在7.13元。

 

巨額應收款  集中在單一客戶

 

問題出在哪?無獨有偶,華美、英格爾這兩家公司的財報,都大幅度揭露有巨額應收帳款,落在單一客戶中國普天集團。

根據華美今年第二季財報,累積對普天應收帳款達37.5億元,足足是股本的4倍多,占全部應收帳款39.3億元的95%;截至9月,華美有逾期應收帳款13.4億元,占應收帳款餘額51%。

難兄難弟的英格爾也不遑多讓,今年第三季財報顯示,對普天應收帳款約54.8億元,占全部應收帳款59.1億元的93%,對此,英格爾已提列普天備抵呆帳約10.8億元;截至9月,英格爾還有33億元的逾期應收帳款,占應收帳款餘額超過66%,是公司淨值一倍有餘,若屆時無法收款,公司恐有下櫃風險。

讓華美與英格爾都陷入困局的普天集團,是隸屬中國國家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中央企業,前身為大清郵政總局,手握中國通訊標準制定與把關大權,業務觸角遍及通訊、能源、廣電等。 

由於手持中國市場4G門票以及豐厚訂單,因此,當普天在2009年開始大動作與台灣企業結盟,也在台股市場掀起一波「普天概念股」熱潮,LED廠新世紀以及東貝、照明廠華興、英格爾等,都曾受惠於題材效應熱炒,帶動股價飆漲,英格爾更曾出現大漲10倍的波段行情。

 

 《本文經今周刊同意轉載,詳細內文請參閱【今周刊10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