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生之所以能成為推動各個時代進步的集體力量,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他們的群體性;第二,他們的邊緣性。依我所見,只要具有這兩個特點,人便具有共同的利害,而只要有人提醒和鼓吹,使之具有共同的意識,自為的階級於是形成,自為階級的集體行動往往能發揮強大的作用,而可以改變他們與其他階級以及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學生進化自為群體 也需要啟蒙

馬克思(Karl Marx)在《共產黨宣言》(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中,勾劃了共產黨運動發展的路徑,首先要有資本主義的集體生產模式產生利害休戚與共的工人群體,接著,工人群體要形成階級意識,認識到存在著與自己相同處境的群體,而只有團結起來共同行動,組織工會,進一步形成工人同盟,最後通過工人政黨共產黨的政治鬥爭,或者乾脆進入國家,掌握政權,影響國家政策和立法,才有機會改變世界,翻轉不平等的階級關係。

學生也有著類似工廠工人的情形,在大學或中學校園裡共同學習與生活,朝夕相處,聲息互通,但學生要由自在的狀態進而成為自為的群體,也需要進行啟蒙,以便形成他們的共同意識。與工人階級不同的是,青年學生的邊緣性是暫時的,他們沒有自主的經濟能力,絕大多數依賴家庭供應,因為他們還未進入社會,所以不受社會關係網絡和各種利害的牽制。等到他們完成學業,他們會去尋找自己的社會位置,或者向自己家庭出身所屬的階級歸隊。青年,對任何一個人而言,都只是生命的一段行旅,等到短暫的旅程結束,那途中偶遇的過客,可能就此分道揚鑣,此生再無交集。

熱情匯集進步動力 中立於黨派

青年的啟蒙,不單單是知識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美學教育和倫理教育。知識階層不缺知識,他們總自以為理性,實際上則缺少激情和公共義務感。人的青春有限,在尚未被社會關係和種種利害綑绑之前,可以不計成敗,成就教人終身不悔的轟轟烈烈大事。這裡要鼓動的,乃是人的生命力,能與萬物同喜同悲的豐沛感情,英雄主義的激情;而我們更要鼓勵和期待,青年的熱情,能集結匯合成為推動時代進步的動力,他們願意運用他們的知識和時間,走進田野,步入現場,去觀察和發掘社會問題,思考解決的對策。要讓青年認識到,他們可以超然中立於階級、黨派、地域等等社會關係而誠實表達的公共角色,沒有任何人可以取代,而在他們個人的生命中,也只有學生時期,可以理直氣壯、理所當然地對公共事務、宇宙萬物責無旁貸。

學生終究會離開校園,走入社會,組織家庭。到那時候,我們很可能沒有太多時間參與公共事務,也很有可能沒有太多勇氣準備和自己所處的社會關係決裂,所以每一個青年要珍惜自己一生中難得的特權。每一個青年都會隨時間而老去,所以我們也要不斷地栽培新一代的青年,讓理想主義薪傳下去。

青年人的反叛密碼 統治者難眠

26年前4月,北京各大學學生因為感念中國共產黨前總書記胡耀邦的開明和自由,而自動集會於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進行弔祭,由此引發學生爭取校園民主、學生自治的訴求,並隨著形勢的變化,升高訴求的層次,而有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之七個主張,包括:一,重新評價胡耀邦同志的是非功過,肯定其民主、自由、寬鬆、和諧的觀點;二,徹底否定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對蒙受不白之冤的知識分子給予平反;三,國家領導人及其家屬年薪及一切形式的收入向人民公開,反對貪官污吏;四,允許民間辦報,解除報禁,實行言論自由;五,增加教育經費,提高知識分子待遇;六,取消北京市政府制定的關於遊行示威的十條規定;七,要求政府領導人就政府失誤向全國人民作出公開檢討,並通過民主形式對部份領導實行改選。一九八九年北京學生運動提出的主張反映了主流社會的聲音,這是他們的知識與智慧的呈現,雖然最後遭到鎮壓,北京天安門學運卻勇敢地表達了連當時貴為中共總書記的趙紫陽都瞻前顧後、投鼠忌器的主張,這些主張直到二十六年以後今天仍歷久彌新,也因此而精神永垂不朽。

共產黨嚴密控制校園,剷除六四一代人的歷史遺跡,更變本加厲限制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錯誤、權貴資產階級、司法獨立等七不講,就是擔心中國大學生由五四到六四以來,關於民主與科學價值追求的集體潛意識被喚醒。可見學運未必需要傳承,青年的天生反骨,深藏在人類每一個細胞裡的自由基因,都刻寫著反叛的密碼,讓統治者輾轉難眠。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作者:曾建元(現任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