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之土,棕色之城葛蘭多拉。平等四被,人民主導…」

葡萄牙街頭,越來越多的示威民眾唱起1974年康乃馨革命戰歌「棕色之城葛蘭多拉」(Grândola, vila morena)。這首歌曲昔日用來對抗獨裁政權,今日則用來表達對市場經濟的不滿。

根據法國《國際郵件雜誌》(Courrier international)報導,這則傳奇始於1964年5月17日。葛蘭多拉城位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以南,當地某勞工音樂社團舉行了一場音樂會,30來歲的青年歌手阿豐索(José Afonso)唱壓軸,他當時被視為風格創新的歌手。

根據一本關於阿豐索生平的書籍顯示,這位歌手在音樂會後數天致函父母,告訴他們歌曲的內涵。他在演唱會的歌曲主要觸及葡萄牙Alentejo地區與其代表性人物─農婦優菲米亞(Catarina Eufémia),她在1954年一場爭取加薪的罷工示威遭警方射殺。

阿豐索告訴父母,如果有朝一日,他必須離開葡萄牙,葛蘭多拉人與其他葡萄牙民眾的回憶會引領他回返故鄉。演唱會結束後,阿豐索寄了一首詩給主辦單位,獻給葛蘭多拉城,這首葡萄牙名曲就此誕生。

「棕色之城葛蘭多拉」一開始並非就帶有革命意味,可能也因此得以風靡葡萄牙各地。葡萄牙獨裁政府執政時期(1926-1974) , 阿豐索其他歌曲曾遭禁唱,但「葛蘭多拉城」沒有遭禁。

1974年春天,葡萄牙民眾並沒有察覺部分軍官們的革命行動。籌畫者苦思如何有效地通知各地單位響應,其中一名軍官想起了一本關於智利1973年皮諾契911政變的書籍。它提及智利某些左派團體的聯絡方式,他們在民間電台播放特定歌曲做為起事暗號,這給了葡萄牙軍官們靈感。

1974年4月25日清晨,一位在天主教電台《文藝復興廣播電台》(Radio Renascença)負責音樂播放工作的記者阿賓諾(Carlos Albino)去上班。他擔心電台收藏版本可能受損,乾脆自己買了一片「葛蘭多拉城」專輯去播放,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的暗號就此在全國頻道響起。回想起這段往事,阿賓諾了解到, 「葛蘭多拉城」成了葡萄牙人民從獨裁統治壓迫中獲得解放的重要象徵,同時也象徵著民眾參與民主建構與公民成熟度。

影片1說明:1974年康乃馨革命戰歌「棕色之城葛蘭多拉」(Grândola, vila morena)街頭現代版。

影片2說明:阿豐索演唱版本,附1974年康乃馨革命歷史圖片。影片來源:YouTube標準授權。

*TEWA (Taiwan EU Watch,台灣歐盟觀察),是由在歐台灣人組成,目標是成為一個新世代的媒體。以自由、國際觀的報導作為期許,超然獨立於台灣媒體之外。與新頭殼為合作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