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業能否出現如同美國1972年揭發水門案竊聽醜聞的調查報導?又到底是什麼是調查報導?在今(21)日一場調查報導工作坊中,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正平皆期望,台灣的新聞業能重拾調查報導,鼓勵線上記者與學生以揭發隱藏在權力結構下不欲人知的事,並透過揭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再現。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共同主辦的「我們都是真相調查員-2012年調查報導工作坊」今天開始展開為期2天的課程,邀請因戳破政府隱瞞禽流感而聲名大噪的獨立記者李惠仁、《島國殺人紀事》紀錄片導演蔡崇隆等知名媒體工作者,以及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羅世宏、輔大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等知名新聞傳播學者共同授課,傳授調查報導的技巧,並討論台灣媒體與台灣調查報導的現況等。

該工作坊成立的目的,在於台灣的新聞環境每況愈下,許多媒體工作者與新聞學者憂慮媒體監督政府的功能逐漸喪失,以鼓勵媒體與學生能投入台灣的調查報導工作行列。

由於台灣的新聞工作環境現況不利於調查報導的產生,蘇正平認為,原以為不可能的事情,或許嘗試做看看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鼓勵無論是公民記者、獨立記者、學生或是線上的媒體工作者,多嘗試能改變社會的調查報導。蘇正平表示,除了抱怨媒體亂象外,若大家皆認為調查報導是民主政治的基石、新聞業的核心,應該可以主動作更多。

至於調查報導在全球媒體的式微所造成的影響,羅世宏則指出,無論是台灣或全球商業媒體,由於商業競爭導致調查報導部門預算逐漸消失可以理解,但調查報導不能死。

羅世宏提出疑問,台灣因為鄭南榕而擁有百分之百的新聞自由,但我們實現多少?如果調查報導的減少是因為台灣社會愈趨民主,或許是一種好事,但台灣已經走到這種地步了嗎?

至於調查報導是什麼?勇於突破體制的調查報導記者特質又是什麼?胡元輝認為,應該揭露一些被刻意隱瞞的公共利益之事,並透過揭露改變促進公共事務的變化。

胡元輝表示,調查報導記者的特質需要具懷疑主義的性格,在該起疑處與不起疑處起疑。至於調查報導的定義則首要在「揭露」與公共利益,揭露人們所欲隱瞞之事,而這件事與公共利益有關;再者,報導的揭露將激起人民對不公義事務的不滿與憤怒,同時,透過揭露促進公眾生活的改變與公共事務的變化。

與會講者皆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工作坊,喚起大家對調查報導的重視,重振台灣新聞業原本監督政府的責任,維繫台灣民主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