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史上最大規模罷免選舉即將登場,24 名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的去留,引爆台灣街頭巷尾激烈動員與政治對決。這場由公民團體發起、民進黨全力聲援的罷免行動,不僅考驗朝野政黨的組織實力,也牽動立法院「朝小野大」局勢是否翻盤,甚至改變台灣未來兩年政局走向。

距離 7 月 26 日罷免投票只剩不到一週,正反雙方全力衝刺,罷免案涵蓋近三分之一全國立委選區,尤以北部與都會地區為主,多名爭議性藍營立委如傅崐萁、王鴻薇、徐巧芯等成為焦點。台北街頭可見「同意罷免」、「不同意罷免」標語並列,旗幟車輛來回穿梭,顯示這場「準選舉」的政治火藥味已近白熱化。

現正最夯:嗆曹興誠「賣台始祖」!知名作家:徐巧芯下場可能比台派更慘

多位政治學者向《BBC 中文》分析,此次選舉充滿變數,最關鍵因素是投票率與「仇恨值」,其中民眾黨選民的投票傾向更可能成為致勝關鍵。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蕭怡靖指出,罷免投票率一向低於一般選舉,會出門投票的選民通常具備更高政治熱情或強烈動機,而這次「仇恨值」將主導投票意願,只有足夠厭惡該立委的選民才會參與罷免。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必須符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及「達選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的雙重門檻。過去如 2022 年林昶佐遭罷免案便因人數不足門檻而告敗,為此次選情再添不確定性。

中正大學教授蔡榮祥依據選區基本盤與前次選舉數據,預估約有 8 席國民黨立委罷免風險高,一旦超過 6 席遭罷免並由民進黨補選成功,民進黨將重返「完全執政」,取得過半 57 席。他強調:「這是一場熱戰,最終端看雙方動員成效。」

然而,民眾黨的選票流向成為最大變數。2024 年總統選舉中,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得票高於政黨票,顯示其選民不易歸隊、政治傾向多元。蘭德公司學者郭泓均分析,柯文哲未參與這場罷免,許多中間選民是否願意投票仍是未知數,將對罷免案成敗產生決定性影響。

民眾黨雖多次由黨主席黃國昌出面聲援國民黨候選人,但黨內對罷免策略意見分歧,是否能穩定動員支持者出面投票,仍有疑問。政大蕭怡靖表示:「民眾黨選民分裂性高,不必然按黨意投票。」

在政黨戰略上,國民黨回歸選區組織,並試圖以普發現金、「還假於民」等民生法案挽救民心;民進黨則由總統賴清德主導與民間串聯,定調罷免為「抗中保台」的民意回應,發動「護國大遶境」全力動員。

這場大規模罷免雖展現公民社會的活力,卻也引發民主內耗的隱憂。郭泓均警告,若罷免行動成為常態,將使政治人物面對「雙重選舉」,在一年內即面臨政績考驗,削弱政策穩定與民主治理能力。蕭怡靖亦指出,罷免運動若以激發仇恨值為基礎,將導致社會情緒極化與對立惡化。

無論罷免結果如何,這場選舉不僅是對藍營立委的生存檢驗,也是對台灣民主制度承受強烈政治動員壓力下的重大考驗。第二波罷免將於 8 月 23 日登場,屆時還將結合「重啟核三」公投,罷免浪潮恐將持續衝擊台灣政局。

民眾黨積極催發支持者參與這次的罷免。   圖:翻攝自台灣民眾黨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