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議長張峻踢出的那一腳震撼全台。他說,那一腳「是替所有被排除在外、被忽視的光復人出的一口氣」。傅崐萁則反控張峻「妨礙公務」、是「民主之恥」。但若張峻身為議長、又是光復居民,竟連災區重建座談會的通知都沒收到,那麼,誰才是真正的暴力分子?誰才是民主之恥?

事實上,這起事件的關鍵,不在踢腿,而在「權力的不對等」。相對於縣府體系,張峻與光復災民是被排除在決策之外的弱勢者。那場名為「重建座談」的會議,如果從一開始就排除地方代表與災民,根本不是溝通,而是權力者操控議程、封閉意見的政治秀。

政治學者盧克斯(Steven Lukes)曾提出「權力的第二個面向」:掌權者能透過制度與程序設計,把弱者的聲音排除於公共決策之外。這種「看不見的排除」,正是現代民主最大的偽裝。這正是傅崐萁的操作模式—他以制度為名,行壓制之實。當人民被制度性禁聲時,他們的抗議往往被貼上「暴力」、「不理性」的標籤,但真正的暴力,恰恰是那種不讓人民說話、不讓民意進場的權力濫用。

在民主政治中,暴力不是從腳踢開始,而是從排除參與那一刻開始。傅崐萁以權壓人,不讓議長與災民參與會議,卻反控對方暴力,這種顛倒黑白的指控,才是民主的恥辱。

張峻那一腳,或許形式上衝突,但實質上是對「制度性暴力」的反抗。他踢破的不是秩序,而是權力假象。所以,真正踐踏民主的,不是張峻,而是傅崐萁。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