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即將在韓國慶州的APEC峰會登場。這場眾所矚目的高層對話,成為美中雙方重塑競合關係的重要契機。在會晤前夕,兩國的政治與輿論操作幾乎同步進入「臨界點」:美國放緩關稅、中國延後稀土出口管制,看似互相讓步,實則都在為會談爭取更大的籌碼。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外交角力,而台灣再度成為兩強競逐的關鍵象徵。
中國試圖將「台灣」包裝為既內政化、又可管理的「議題」
在這個大氛圍下,中國最近一連串涉台動作並非偶然。從全國人大以「憲法依據」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到《時代》雜誌刊出批評賴清德「魯莽」的投書,再到「吉林一號」衛星拍攝台灣八張高清影像、官媒宣稱「中國台灣省盡在掌握」,最後又釋出轟-6K戰機在台海周邊「模擬對抗」影片。
這些事件看似零散,其實環環相扣,構成一條清晰的政治鏈條:一場結合法律、象徵與軍事的「可視化主權戰」,用影像與行動把主權「拍給世界看」。中國很清楚,與美國交手的籌碼不在文件,而在敘事。它透過立法讓歷史「定性」、透過衛星讓主權「具象」、透過軍機讓威懾「可見」,將「台灣」重新包裝為既屬內政、又可操控的「議題」。這種「法制化歷史、影像化主權、軍事化敘事」的操作,既是對內的民族動員,也是一種對外的政治展示。
法律、科技與軍事的多重攻勢
在國內層面,中國以「台灣光復八十周年」為名,藉法律與儀式強化統一論述。當歷史被法制化,政治目的也隨之被合法化;「光復」成為「主權延續」的象徵,讓「台灣自古屬中國」的敘事被重新寫入國家記憶體系。這既是民族主義的動員,也是在權力焦慮下的信仰重建。
而在科技與軍事層面上,「吉林一號」與「轟-6K」構成另一種雙重影像攻勢:前者以太空俯瞰象徵「盡在掌握」,後者以戰機視角展示「俯瞰台灣海岸線」。兩者共同傳遞的訊息是中國能看見,也能掌控。這不僅是科技民族主義的展演,更是心理戰的視覺工程。當威懾成為畫面、觀看象徵佔有,談判也就變成了舞台。
當前熱搜:新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將上任出現「黃金交叉」! 藍綠支持結構明顯調整
中國以「可控的緊張」塑造談判氛圍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行動的時間點極為精準,不止衛星照的發布與軍機影片的釋出,就連「光復節」節日化、《時代》雜誌投書,也都在川習會前一週陸續登場。這是一場經過縝密編排的政治行動,從法律到媒體、從太空到戰機。每一項都傳達出中國在「台灣議題」上不退、不軟的立場,並具備以多重手段維持戰略主動的能力。中國試圖以「可控的緊張」塑造談判氛圍,把威懾轉化為籌碼。
然而,美國並未因此示弱。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宣布,美方撤回加徵100%關稅的計畫,中方則延後稀土出口限制一年,雙方以互讓維持穩定;而國務卿盧比歐更直接表態:「台灣不應對會談感到擔憂。」這番話不僅是對盟友的安撫,也是傳達美國並不打算讓「台灣牌」成為談判桌上的籌碼。
整體而言,中國這波行動的邏輯相當一致:對內塑造「民族復興與科技強國」的自信敘事,對外展示「主權可見、威懾可控」的政治意象,藉以對美釋放壓力,並對台威懾,營造心理陰影。這是一場典型的「結合外交節奏的敘事戰」,將法律、科技與軍事包裝成視覺化的政治工程。
印太民主鏈條連結的節點:台灣「願意同行」
對中國而言,這場「可視化主權戰」不僅針對台灣,更是對美國與國際社會的政治展示。它以「能看見台灣」象徵「能處理台灣」,試圖在川習會前奪回議題主導權,向世界宣示中國仍是遊戲的設定者。然而,這種威懾式的表演,也同時暴露出中國的焦慮:它必須不斷透過鏡頭、法律與戰機證明自身的「掌控」,卻反而顯示缺乏信任與自信。
真正的重點在於,台灣早已不是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被動棋子,而是影響亞太格局敘事的行動者。當中國以「能看見」作為威懾手段,美國與民主陣營則以「願意同行」作為回應。台灣的價值並非孤立於島嶼,而是在印太民主鏈條中成為連結的節點。這場競逐的勝負,不在誰拍得更清楚,而在誰能讓世界理解何為真正的穩定與信任。
作者: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