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足協國家隊總教練日前因長期資源不到位、行政支援失能,憤而請辭。這起事件不只是教練個人的退場,而是一次對台灣體育治理體制的照妖鏡。新任體育部長李洋上任後,面對的第一場危機,就是如何讓體育協會不再是「退休官員與退役球員的俱樂部」。

台灣的大多數體育協會,長期由退休官員或資深球員主導,組織結構封閉,思維仍停留在官大學長制的年代。他們習慣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辦活動,用關係決定資源分配,卻鮮少問自己:這筆錢花下去有沒有回報?是否能讓更多年輕人投入體育?

事實上,問題的根源在於資金結構。這些協會幾乎完全仰賴政府補助,沒有市場化壓力,也缺乏成本效益的概念。當資源來自納稅人的口袋,而非參與者或贊助者時,管理者自然只需向上交代,而不需向社會負責。這樣的體系再有熱情的人也會被磨耗,最終只剩下例行公事與儀式性比賽。

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陋習,最快的辦法也許不是再開公聽會、再修法,而是引入企業的力量。可以考慮讓台灣前50大企業「一公司認養一協會」,並給予一定的抵稅誘因。企業若能派人進入協會理事會參與決策,導入企業治理的思維與績效考核機制,體育協會才有可能真正「動起來」。

企業認養的模式,也許不是最純粹的經濟學解方,但可能是最現實、最快速的改革路徑。畢竟企業懂得衡量投入與產出,也願意用行銷與品牌的思維培養運動文化,這正是目前體育協會最欠缺的能力。

誠然,不是每項運動都有吸引企業投資的市場魅力,但政府若能建立透明的配對平台,提供企業命名權、行銷曝光或CSR認證等誘因,即使冷門運動也能找到願意扶持的企業。這樣的改革不僅能改善協會治理,也能讓體育真正成為社會共榮的產業,而非官場餘興節目。

李洋部長是少數從運動員出身、了解基層困境的人。若他真想扭轉體育體系的慣性,就必須突破「補助思維」,建立一套讓企業、社會與政府共同負責的體育生態。換言之,只有當協會能對社會而非對官員負責,台灣的體育才可能真正脫離停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