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近日在武漢大學發表演講,直言「統一後治理台灣會比香港容易」,理由竟是「台灣年輕人喜歡小紅書」。這種自以為得計的說法,透露的不只是中共對認知戰成效的期待,更是其以科技滲透、文化綁架、輿論馴化來「先統心,再統人」的統戰布局。

張維為並非泛泛之輩,他長期扮演中共政權意識形態輸出的代言人,在黨媒中鼓吹「中國模式優於西方民主」,這次公開言論可說是一場「意外的誠實」。他點名小紅書,說明北京早已注意到這類平台在台灣年輕族群中的影響力,並將其視為思想滲透的前哨站——透過美妝、旅遊、美食與質感生活的包裝,實質上輸出的是對中國制度的好感與無感。

國台辦長年強調「兩岸青年交流」,但張維為的說法已揭穿其本質:統戰早已超越傳統的交流形式,轉而透過App、社群平台、演算法與網紅話語權,進行潛移默化的心理改造。台灣年輕人沉浸在這些內容中,潛意識裡接受了中國的敘事邏輯,而這正是中共想要的「無聲統一」。

面對這樣的威脅,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呼籲全國學校與民眾應提高識讀能力,對中國App如抖音、小紅書保持高度警覺,特別是資訊安全與輿論操控問題。這不只是個資外流的問題,更關乎國家安全與世代認同。如果我們任由學生每日沉浸於這些演算法推薦的「中國式生活」,卻不加以引導與辨識,最終可能不是被武力統一,而是從心態上先瓦解。

要反制這類滲透,光靠封鎖與禁止遠遠不夠,台灣社會必須建立自主、健康的社群文化與媒體素養,並由政府、學校、家庭、媒體共同推動「數位識讀教育」,讓年輕人能辨認統戰包裝、認清平台背後的政治目的。同時也應支持本土創作,讓更多台灣觀點與文化在網路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讓中國平台壟斷價值輸出的主導權。

張維為的狂言提醒了我們,認知戰的前線就在我們手中的手機與眼前的螢幕。捍衛台灣民主,不只是防衛海峽上的軍事線,更是保衛每個人的思想防線。台灣不能只做被動的使用者,更應成為有判斷力的數位公民,唯有如此,才能在這場資訊戰中站穩腳步、守住自由。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