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競爭的背景下,政府與產業的有效協作已成為應對戰略挑戰的核心議題。在威脅迅速演變的世界中,傳統的防禦模式可能不足以維持美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影響力。隨著太空和網路領域新競爭領域的出現以及這些領域新能力和新武器的進步,開發非傳統工具、新型夥伴關係和顛覆性方法對於確保美國在陸地戰場內外的優勢至關重要。當前,中國不僅透過學術與產業滲透美國創新體系,造成每年2500億至6000億美元的知識產權損失,更將美國的研發資源轉化為其軍事能力的一部分,特別是在高超音速技術等領域。2025年5月14日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邀請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 高級董事總經理、前太空行動負責人約翰「傑伊」雷蒙德將軍(退休);傑克·沙納漢中將(退休),前國防部聯合人工智慧中心主任,前演算法戰跨職能團隊(Maven)主任;Nini Hamrick,Vannevar Labs 總裁; Strider Technologies 執行副總裁 Corey Johnston 執行副總裁兼安全計畫與人工智慧、情報一起討論此「現代顛覆性技術(政府內部和外部)」。中國這種系統性滲透揭示了其將經濟與安全視為一體的戰略視角,而美國過去卻常將兩者分開看待,導致應對上的被動。因此,必須重新定義協作模式,整合政府與民間力量,以應對中國在經濟戰與感知操作上的挑戰。

核心問題剖析:中國的全面挑戰與美國的應對需求

知識產權盜竊與技術轉移的威脅

中國對美國知識產權的盜竊規模驚人,每年損失高達2500億至6000億美元,影響範圍涵蓋學術界與產業界。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將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發成果,特別是在國家實驗室與大學中的高科技項目,轉化為自身軍事技術的助力。這不僅侵蝕了美國的技術優勢,也直接威脅國家安全。

經濟戰與全球戰略資產佈局

中國透過全球投資戰略性地控制關鍵資產,例如在東南亞與非洲的港口與基礎設施,投資總額自2013年以來已超過2000億美元,這些舉措直接影響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計畫。以印尼為例,中國投資260億美元於交通與能源項目,如雅萬高鐵,強化了其區域影響力。這種經濟戰策略使得美國在應對潛在衝突時,面臨更大的後勤與地緣政治挑戰。

軍事威懾與領土野心

中國在南海與東海的領土野心是當前首要的安全挑戰,如何透過準備與行動進行威懾至關重要。中國2022年的軍費達到2920億美元,相較之下,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部署雖具優勢,但成本與資源分配上的壓力不容忽視。因此,發展廉價彈藥與自主系統等創新解決方案,成為應對中國軍事擴張的重要途徑。

東亞與東南亞的影響:地緣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壓力

東南亞的經濟依賴與安全困境

中國對東南亞的投資已深刻改變區域經濟格局。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與菲律賓分別接受了260億、190億、120億、90億與60億美元的中國投資,集中於基礎設施、能源與製造業。這些資金雖促進了當地發展,卻也帶來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使這些國家在美中競爭中陷入安全與經濟利益的兩難。例如,菲律賓因南海爭議,對中國投資持保留態度,但其6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項目仍顯示出一定的依賴性。

東亞的地緣政治核心:台灣的關鍵角色

在東亞,台灣無疑是美中競爭的前線。中國對台灣的領土野心與軍事壓力持續增強,其2022年軍費2920億美元遠超台灣的190億美元,凸顯後者在軍事能力上的脆弱性。台灣作為半導體產業的全球中心,佔全球晶片市場超過60%的先進製程,若落入中國掌控,將對美國與盟友的科技供應鏈造成毀滅性打擊。因此,台灣不僅是軍事防禦的前哨,也是經濟安全的關鍵節點。

對台灣的具體影響與因應措施

軍事與地緣政治層面的挑戰

台灣面臨的直接威脅是中國可能的軍事行動,其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海與南海爭端的交匯點。若中國成功控制台灣,不僅將改變西太平洋的軍事平衡,也將影響美國在區域的信譽與盟友信心。為此,台灣需加強自身防禦能力,並與美國及其盟友深化軍事協作,例如參與聯合軍演與情報共享,以提升威懾效果。

經濟安全與供應鏈風險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全球經濟的命脈,但也使其成為中國經濟戰的潛在目標。中國可能透過投資或網絡攻擊滲透台灣企業,竊取技術或破壞供應鏈穩定。因此,台灣應提前預防,強化網絡安全防護,並與美國、日本等盟友合作,建立多元化供應鏈,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協作機會:台灣的戰略角色

台灣在美中競爭中有機會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例如,參與美國主導的區域安全架構,如「四方安全對話」(Quad)或「印太經濟框架」(IPEF),以提升其國際能見度與支持。同時,台灣可利用其科技優勢,與美國產業合作開發國防技術,如自主系統與廉價彈藥,這些領域正是應對中國軍事威脅的關鍵。

應對建議:整合資源與區域合作

美國國內的政府與產業協作

美國應加速整合政府與產業資源,制定明確的需求信號與長期資金承諾,鼓勵創新技術應用於國家安全,例如透過稅收優惠吸引企業參與國防項目。同時,降低資訊分類壁壘,促進政府與學術界的開放對話,以阻止中國進一步滲透美國研發體系。

針對東南亞的經濟與安全平衡

為減少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投資的依賴,美國與盟友應提供替代性資金與技術支持,例如透過亞洲開發銀行或IPEF框架,投資區域基礎設施項目,與中國的2000億美元投資規模抗衡。此外,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合作,特別是菲律賓與越南,以強化南海周邊的防禦能力。

提升台灣的防禦與經濟韌性

美國應增加對台灣的軍事援助與技術轉移,協助其軍費從190億美元逐步提升,並提供先進防禦系統以應對中國威脅。在經濟層面,美國可支持台灣企業參與全球供應鏈重組,確保半導體產業的安全,並透過雙邊貿易協定降低其經濟孤立風險。

結語:面向未來的戰略佈局

美中競爭的複雜性在於其涵蓋經濟、軍事與感知等多重維度,而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則是這場競爭的關鍵戰場。透過整合國內資源、深化區域合作,以及特別關注台灣的戰略角色,美國及其盟友有機會在這場競爭中占據主動。當前的挑戰雖嚴峻,但若能有效應對中國的系統性滲透與軍事威脅,未來仍可構築更穩固的安全與經濟格局。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