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在連續三場選戰(眾院、都議會、參議院)皆遭重挫,石破首相在選後記者會上強調:「雖結果嚴峻,我接受這項民意,但為了國家利益,我會負起責任,繼續擔任首相。」這不僅是對民主政治責任倫理的明目挑釁,更象徵著日本政局正滑入一場前所未有的高度不確定與劇烈流動之中。他口中「未完成的美日關稅談判」,更像是一則拙劣的藉口,無法掩飾其政治正當性已然破產的事實。川普政府加徵關稅對日本經濟構成新壓力,而非成果;而對選民而言,真正的痛點在於物價、稅負與薪資停滯,石破政府在這些核心議題上幾近失聲。

石破的頑拒下台,對自民黨而言,無異於政治自殘。黨內逼宮聲四起,基層組織切割明顯,候選人拒絕與之同台助選,將其視為選票毒藥。更諷刺的是,作為選舉敗選總負責的森山幹事長不僅未下台,反欲推動與立憲民主黨組成大聯合政府,企圖以結構妥協掩蓋領導失格,這種倒行逆施的策略更激化了黨內的不滿與社會的譏諷。執政聯盟失去過半優勢,與維新會的合作因理念衝突難以成局;國民民主黨則明言「石破不退,免談」。於是,一場「誰都不想搭誰的車」的聯合執政難局,已悄然展開。

當前熱搜:這週又有新颱風?熱帶擾動97W最新模式預報 氣象專家分析影響時間點

在制度層面,議會運作恐將陷入半癱瘓。若石破選擇不召開國會,以預備費孤注一擲,形同架空代議制度;若開議,則隨時面臨內閣不信任案與解散眾議院的壓力。石破能續任的唯一憑藉,不是民意,而是黨內規章與接班人未明的空窗期。這種以技術性拖延苟延殘政的姿態,使整個政治體制如同一列駛向懸崖的列車,無人掌舵、無人制動。

然而,真正值得憂慮的,是制度信任的崩塌。年輕世代本就對政治冷感,這場「輸了不走」的政治鬧劇更讓他們對體制徹底幻滅。「選票還有用嗎?」這個質疑正在社會中擴散。而參政黨等新興勢力的崛起,正是這場幻滅情緒的結果。他們的「日本人優先」論述雖具排他色彩,卻準確打擊了主流政黨長年對基層焦慮的漠視,構成對傳統政治秩序的實質挑戰。

石破茂的堅拒辭職,不是堅定領導的象徵,而是制度病變的徵兆。他讓日本國人看見:即便權力基礎已經潰散,只要體制漏洞未補、責任機制失效,政治人物仍可靠拖延與內規,安坐高位,繼續操弄權柄。這不僅使自民黨陷入內耗與癱瘓,更讓整個日本政治成為一場高風險的制度試驗。

今日的日本,或許已邁入「後石破時代」的曖昧序章,是短暫卻是黑暗,但最詭異的是,那位早該謝幕的主角,依舊死守舞台中央。真正的風暴,正是從這場拒絕謝幕的拖劇開始。

黑夜將至,變局難免。日本政治正面臨三條死路的選擇:雙不過半的執政困局、大聯合的價值扞格、一案一協商的脆弱妥協。無論哪一條,石破茂的存在都已不再是答案,而是問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