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近期發布報告,揭露中國AI新創公司DeepSeek的資安與資訊操控問題,敲響台灣企業警鐘。報告指出,DeepSeek暗中將美國用戶資料傳遞給中國政府,並透過內建審查機制壓制台灣議題,逾85%的相關回覆刻意迴避或符合中共宣傳立場。例如,當問及「賴清德是誰」時,DeepSeek回覆「來聊數學吧」,顯示其對敏感議題的閃避。這不僅威脅資訊自由,更對國家安全構成隱患。
對台灣企業而言,DeepSeek事件凸顯資安風險已超越傳統關稅障礙,成為國際競爭新挑戰。報告揭示DeepSeek程式碼藏有數據回傳功能,隱私政策明示資料儲存於中國,且依法須與情報機關共享。用戶的每條輸入都可能被截取,涉及台灣等敏感話題的回覆則遭過濾,形同中共將言論審查輸出全球。這對依賴數位工具的企業是重大警示:使用此類AI可能導致資料外洩,甚至被國際夥伴視為資安漏洞,損及商譽與合作機會。
美中科技對抗加劇,美國已禁用華為、TikTok,並對DeepSeek採取封鎖措施,澳洲、義大利等國亦跟進。台灣企業若繼續使用類似工具,可能面臨國際市場的信任危機。相較於關稅,資安問題的後果更隱形且深遠,一旦資料外洩或被指控助長資訊操控,企業恐付出難以挽回的代價。
DeepSeek以免費和高性能吸引用戶,但「免費」背後是以隱私換取數據的陷阱。其記錄用戶輸入並傳回中國伺服器,累積的數據可用於監視或商業變現。企業若因貪圖便利採用此類工具,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將敏感資料暴露於風險。
為此,台灣企業應採取行動:首先,審慎評估AI工具的開發背景與資料處理方式,避免使用來源不明或存儲於高風險國家的服務;其次,建立內部資安規範,定期培訓員工並更新防護措施;最後,響應政府政策,行政院已禁用DeepSeek,企業應比照辦理,優先選擇符合本地法規的工具。
長遠來看,台灣應加速發展自主AI技術,掌握數據主權。以半導體與資通訊優勢為基礎,打造尊重隱私與多元觀點的本土AI平台,並與美國、歐洲等民主國家合作,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這不僅降低對問題工具的依賴,更提升台灣企業的國際公信力。
DeepSeek風波提醒台灣企業:資安是競爭力的核心。在全球化與數位時代,關稅雖重要,但資安風險更關乎生存。唯有將資安納入決策,投資可信技術,台灣企業才能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守護數據安全與民主價值,實現永續發展。
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台灣師範大學教授)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