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錯失機會,卻又一次被裝作雲淡風輕地帶過。」

這不是第一次台灣的國際參與遭遇阻礙,但絕不能讓這樣的結果一次次被合理化與淡化。當政府口口聲聲喊著「自由貿易」、「經濟韌性」與「國際接軌」,但實際上卻無法提出具體策略、突破外交孤島,民眾早已開始質疑:我們究竟是戰略夥伴,還是被擺在談判桌下的籌碼?

台灣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已超過三年,然而在今年的年度會議中,我們的申請案再度遭到擱置,甚至連基本的審查小組都未能成立。這不只是外交挫敗,更是經濟安全的警訊。

政府與媒體輿論一再強調「未來仍有機會」、「需耐心等待」,但在現實中,像英國、哥斯大黎加等國家紛紛取得進展,台灣卻連進入審查程序的門票都遲遲拿不到,這種被動的外交節奏,只會讓我們在國際競爭中愈發邊緣化。

我認為,與其一味等待國際的「善意回應」,台灣更應主動建立多邊經貿的靈活策略。例如,加速與尚未建交但具經濟互補性的國家達成雙邊經貿協議,或推動與歐洲、東南亞等地區的次級貿易聯盟,減少對CPTPP單一機制的依賴。此外,政府應明確公布申請進程中遭遇的阻礙與外交溝通的細節,避免人民長期陷於資訊黑箱與被動等待。

台灣不該、也不能繼續成為「等著被接受」的角色。我們的產業競爭力、民主制度與供應鏈戰略價值,理應讓我們在全球市場上有更強而有力的發聲位置。該反省的不是我們值不值得被接納,而是我們是否還願意為「值得」這件事,挺身而出,堅定作為。

文/劉子琳(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