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文化預算的捍衛不僅是對文化傳承的堅持,更是對社會發展的深遠投資。然而面對預算削減與政策變動的挑戰,如何有效捍衛文化預算成為一個亙待解決的問題。我們這裡提出的問題「要捍衛文化預算,是否已創建有效的政策影響力評估?」直指核心,呼應了當前文化領域的熱點議題。

文化預算的重要性建立在政策評估的精確性,文化預算的價值,必須要有一套評估政策影響的有效評估方法,政策影響力評估的課題,值得台灣從事公共政策相關工作的人認真的對待。政策影響力評估方法,其實不僅僅應用在文化預算方面,其他各個不同層面的國家預算,理論上都應該建構相應的政策影響力評估,

然而一般來說,文化預算的金額可能不會很高,難以和交通預算,農業補貼玉山等等金額相提並論,因此文化預算需要比較細緻的討論,並且必須衡量長期效益,對於政策影響力的評估需要更精巧的評估工具,因此我們要談精緻化的預算,應該可以從文化預算開始發展起,

文化預算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是社會的靈魂,承載著歷史記憶,更是指引未來發展的燈塔。文化預算的投入直接影響文化活動的開展、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文化創意的培育。尤其在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時代文化預算成為推動文化多樣性與創新的關鍵。然而現實中文化預算經常淪為財政緊縮下的犧牲品,這不僅是對文化價值的忽視,更反映了對社會長遠發展的短視行為。要捍衛文化預算首先需要讓決策者和公眾認識到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政策影響力評估作為一種科學工具,旨在系統性地分析政策對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影響。在文化預算的捍衛中它可以為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揭示文化投入的長期效益。例如文化活動可能提升社區凝聚力、促進旅遊業發展,或為教育體系注入活力,這些效益透過評估得以量化,從而說服政策制定者避免盲目削減。然而目前是否已創建「有效的」政策影響力評估?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雖然一些國家或地區已開始嘗試將影響力評估應用於文化政策,但其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缺乏統一的框架與標準化指標。文化價值的無形性與長期性使得評估過程中的數據收集與分析異常困難,這也限制了其有效性。

實施政策影響力評估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文化的影響往往難以用數字精確衡量,例如藝術對個人情感的滋養或文化認同感的提升,這些價值難以轉化為可量化的指標。其次評估需要跨部門協作,但現實中行政壁壘與利益衝突屢見不鮮,導致評估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政策調整。最後公眾參與的不足也削弱了評估的說服力。若評估過程缺乏透明度與民眾支持,其結論可能被視為「紙上談兵」,難以推動文化預算的實質性保護。

未來要讓政策影響力評估更有效需朝多個方向努力。建立科學的評估框架是首要任務,開發多層次指標體系,結合定量與定性分析,既捕捉文化活動的經濟效益,也挖掘其社會與文化價值。提升透明度與參與度也很關鍵,公開評估過程與結果,邀請公眾與文化從業者參與,增強社會對文化預算的支持。政策與實踐的銜接同樣不可或缺,確保評估結論能直接影響預算分配,避免淪為形式主義的工具。

政策影響力評估無疑是關鍵一環。雖然當前尚未形成真正有效的評估機制,但其潛力不容忽視。透過科學的評估工具我們得以更全面地認識文化預算的價值,並為其爭取應有的資源。其實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文化預算,但是這種討論預算的方法,以及運用科學理性發展評估的討論工具,才是現代國家審查預算應有的做法。

未來政策制定者與社會各界應攜手完善評估機制,讓文化成為社會發展的持久動力。只有如此文化預算的捍衛才能從口號走向現實,未來不只是文化預算,可以推廣到不同的預算項目,預算的審查跟預算的執行雙方應該都要有更好的憑據來討論預算的合理性,這才是我們未來提升的方向。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