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民主體系面臨挑戰的當下,台灣作為亞洲最成熟的民主國家之一必須思考如何強化自身的民主韌性以抵禦來自中國的多重威脅。法國首本專注於亞洲議題的季刊《亞洲雜誌》(Asia Magazine)近期以台灣為封面故事,深入探討台灣的民主發展、政黨角力以及台海情勢,並強調中共雖可運用軍事與經濟手段威脅台灣,卻無法動搖台灣人民對民主與自由的堅持。這項觀察凸顯出台灣當前的挑戰與優勢,也提醒我們必須更積極地建構民主韌性以確保國家安全與未來發展。
台灣的民主韌性首先建立在堅定的文化認同與社會共識之上。過去數十年來台灣逐漸擺脫外來政權的影響,發展出獨特的本土認同。台灣的文化發展與民主進程息息相關,當人民對自身文化更加自信,對民主價值的認同也就更為鞏固。如今台灣人不再為自身身份而猶豫,而是清楚知道自己是台灣人並以此為榮。這種文化自信將成為抵禦中國影響的重要基石,因為中共無法透過資訊戰或經濟滲透輕易改變台灣人的核心價值觀。
台灣必須意識到現代戰爭不僅限於傳統的軍事衝突,更包含資訊戰與政治滲透。北京政府透過操控媒體、社群平台和部分親中政黨,試圖削弱台灣的民主韌性,分化社會共識,甚至影響選舉結果。這樣的情況在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前後尤為明顯,許多網路謠言與假訊息意圖操控民意,甚至誘導台灣社會內部分裂。要對抗這種滲透,台灣應加強資訊戰防禦機制,包括媒體識讀教育、強化假訊息查核機制,並建立更完善的國家層級反滲透法規。例如政府可參考歐洲對抗俄羅斯假訊息的經驗,透過跨部門合作與國際情報共享,提高對敵對勢力滲透行動的警覺,確保公民擁有足夠的資訊透明度來做出獨立判斷。
台灣的民主強度來自於高度參與的公民社會。台灣的政黨競爭雖然激烈,但整體而言仍維持在民主框架內運作,這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民主政治的高度成熟。然而面對中共的長期統戰與滲透,台灣需要更積極地促進公民參與,確保民主韌性不受外力削弱。具體來說台灣應進一步推動「公民監督機制」,強化政府問責制度,確保政治人物不能因個人利益或外來壓力而背離台灣人民的集體利益。此外教育體系應納入更多民主素養課程,使年輕世代從小理解台灣民主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維護民主體制所需的努力。
台灣的民主韌性不僅依靠內部鞏固,也需要透過國際合作來擴大影響力。台灣雖然在地理與軍事實力上遠遜於中國,但國際社會的支持是其強大的後盾。台灣作為亞洲最先進的民主國家,應該更積極地運用自身的軟實力,例如科技、文化與人權外交,來加強與民主國家的聯繫。台灣可以透過多邊合作機制,例如美國的「印太戰略」、歐盟的「全球門戶計畫」,來確保自身的國際話語權,並降低對中國市場的經濟依賴。與此同時台灣也應該加強對外宣傳自身的民主價值,讓國際社會更了解台灣與中國的本質差異,形成更強的全球支持網絡。
台灣面對中國的威脅已成長期挑戰,而應對這一挑戰的關鍵,在於如何鞏固並強化民主韌性。文化認同是台灣抵禦中共統戰的基石,資訊戰防禦機制可確保民眾不被外來勢力操控,深化公民社會參與則能維護民主體制的穩固性,而透過國際合作與軟實力發展,台灣將能夠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全球影響力。如同董尼德所言:「中共永遠無法控制台灣人的靈魂與心。」台灣的民主韌性來自於人民的自由意志與對未來的信念。只要持續深化民主價值、提高社會共識、強化防禦機制,台灣就能在面對中共威脅時維持自主與獨立,繼續穩健地走在民主道路上,向世界展現自身的價值與力量。
文/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