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為全球科技與經濟重鎮,其通訊基礎設施不僅是國內社會與經濟運作的核心,更是國際貿易與數位產業鏈的重要支柱。然而,近年來多起海底電纜斷裂、網路攻擊升級、供應鏈風險增加等事件,讓台灣通訊系統的脆弱性暴露無遺。面對可能的地緣政治衝突、自然災害及駭客攻擊,政府與企業必須正視這一問題,並透過政策與技術手段提升台灣通訊基礎設施的韌性,以確保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

台灣高度依賴海底電纜進行國際通訊,約95%以上的國際數據傳輸都透過這些電纜完成。然而,近期太平洋地區多次發生神秘的海底電纜斷裂事件,台灣金門與馬祖地區更曾發生海纜遭不明船隻破壞,導致當地通訊受阻長達數週。

這類事件凸顯出台灣在極端情況下的數位孤島風險,如果主要海底電纜遭到惡意破壞,可能嚴重影響金融、科技、國防等關鍵領域。衛星通訊雖可作為補充方案,但目前台灣的低軌衛星網絡尚未完全建置,僅部分企業開始發展相關技術,並與國際業者合作。當前政府應積極加速與Starlink(星鏈)等國際衛星通訊供應商合作,同時鼓勵本土產業發展自主衛星通訊技術,以降低單一電纜通訊系統受損的風險,確保在緊急狀況下仍能維持國內外聯繫。

台灣的電力系統長期面臨天然災害與供應鏈挑戰,電網一旦遭受攻擊或故障將連帶影響所有數位與通訊系統的運作。面對潛在的地緣政治風險,政府應該考慮發展分散式能源架構,減少對單一大型電廠的依賴,並提升再生能源的儲能技術,使通訊系統能在極端狀況下仍可維持運作。此外,數據中心的防災與備援系統也必須升級,確保政府機構與關鍵企業在緊急情況下仍能存取與傳輸重要數據。

網路安全威脅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台灣作為亞洲科技與製造業的核心,自然成為駭客攻擊的首要目標。近年來針對政府機構、金融系統、電信業者的駭客攻擊頻率大幅增加,並且往往帶有政治動機。這類攻擊可能癱瘓金融交易、擾亂政府運作,甚至影響國家關鍵決策。面對這樣的風險,政府必須強化關鍵通訊基礎設施的資安防護機制,推動國內企業提升資安意識,並建立跨國合作機制,以即時偵測與反制敵對勢力的攻擊行動。此外,應加強人工智慧技術在資安領域的應用,利用自動化防禦系統即時阻擋攻擊,減少人工應變的時間成本。

為確保台灣通訊基礎設施的安全,政府應推動以下策略,包括提升海底電纜與衛星通訊備援能力,建構多條海纜路徑,減少單點故障風險,並加快與低軌衛星業者的合作,以確保緊急狀況下仍能維持通訊能力;發展分散式能源與智能電網,提升電網抗風險能力,確保電信與數據中心不因停電而癱瘓;強化網路安全與資安防禦,建立跨國資安合作機制,推動AI自動化防禦技術,並提高企業與政府的資安應變能力;建構全國性災害通訊系統,確保在極端情況下,政府、醫療機構與關鍵基礎建設企業設施仍能透過備援系統運作。

通訊基礎設施是台灣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生命線,任何干擾或破壞都可能對國家安全與人民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與內部挑戰,台灣必須全面提升通訊基礎設施的韌性,透過技術升級、政策規劃與國際合作,打造一個穩定、安全、具備高抗風險能力的數位環境。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各種挑戰中確保國家安全,並持續保持全球科技產業的領先地位。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