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揚曾在〈小孩明明很乖,長大為何會變殺人犯?父母偏心引發的殺機,他計畫10年跟全家同歸於盡〉點出減少一個少年犯罪,就是救起一個孩子。
台灣這個國家在2018年,也曾發生哥哥因父母偏心打死親妹妹、手足相殘事件。這個家庭一家四口,爸爸、媽媽從事寵物店相關職業,哥哥今年剛升上高職1年級,讀汽車實用科系,會這麼恨妹妹,自稱起因是爸媽經常偏袒妹妹,只要吵架就要求他禮讓妹妹,長期累積造成心理不平衡,甚至早就萌生殺死妹妹的念頭;而哥哥學校的副校長說,李姓少年成績良好,開學測驗人格分析結果,顯示他個性內向,但看他臉書發文,卻是經常放狠話說要「殺人」,昔日的玩笑話,如今卻真的成了讓人遺憾的殺妹案。
在中國,廣東東菀市東坑鎮新門樓村曾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少女殺害妹妹案件。14歲姊姊小媛(化名),承認自己就是兇手。她告訴警察,父母偏心9歲的妹妹,因此懷恨在心,「你們疼妹妹,我就挖你們的心頭肉!」她自稱看電視學會殺人,當天編理由說要給妹妹要給驚喜,讓對方閉眼,接著2刀捅死了妹妹。
對於父母偏心,其女兒竟然做出殺人報復。
事實上,在科學也有相關研究成果;在《婚姻與家庭雜誌》(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75%的母親承認自己和某個成年子女關係更近。研究者們在2005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70%的父親和74%的母親都會對某個子女表現出優待。來自華盛頓特區的心理學家、《最受寵的孩子》(The Favorite Child)一書的作者Ellen Weber Libby指出,偏心雖然是一種忌諱,但卻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家長必須知道偏心是正常的」。她稱,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這種情況。部分家長可能偏愛更像自己的孩子。隨著時間的改變,他們偏愛的孩子也可能發生變化。一位家長可能在某個特定階段,如嬰兒期或青少年時期,偏愛某個孩子。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當孩子們覺得自己沒有被平等對待,他們可能更容易變得沮喪和自卑,同時也更容易陷入困境。來自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首席研究員Alex Jensen招募了282個家有多名青少年子女的家庭,以評判所感知到的優待行為對他們的影響。通過採訪這些家長和孩子,對他們的親子關係親密度、衝突和風險行為進行評估,Jensen 博士發現,在整體關係更淡、更疏遠的家庭,認為自己不那麼受寵的孩子飲酒、抽煙或吸毒的可能性是其他孩子的兩倍。而在整體關係親密的家庭,認為父母偏心的看法卻沒有什麼影響。
然而,根據2015年在《老年學雜誌:社會科學》(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發表的一項研究,最受寵的孩子也可能面臨一系列包袱。研究人員採訪了725名成年子女和他們的母親,對感情親密度、衝突,關於母親的驕傲與失望緣由的感知,以及這些子女的抑鬱症狀進行了評估。
現代社會做父母、做阿公阿嬤最大的挑戰,大概就是一碗水端平。孩子比你想像中聰敏,他們不說,不代表他們沒有感覺。重男輕女,重女輕男,偏愛幼女,獨寵長子,眼光只停留在考試成績好或最會吵鬧的孩子身上,這些,孩子們都有感。
然而,孩子不可因此要報復自己的父母,我也曾目睹一位恐龍母親,其父親健在,卻持續吵鬧爭產,整天以父母偏心受害者自居 心態偏差到處為錢吵鬧,不斷污辱和苛刻父親,整天在說要斷絕父女關係,污辱其親人名譽以滿足其自卑心,此女貧窮但父親卻一直心軟幫助此女。
每個人氣場不同,個性不同,有的孩子就天生更投自己的緣;也看過很多家庭因為父母偏心造成的悲劇,兄弟決裂,姐妹反目,親人因此老死不相往來。做父母做阿公阿嬤是個修行,可造福,但也可能造業。嘗試著發掘孩子的優點,多讚美那些默默做事不擅長出頭的孩子,給每個孩子或孫子公平的機會和相處的時間。做決策要開誠布公,充分溝通,不要造成家人們互相猜忌。
子女也不可因父母偏心而合理化報復行為,因為你的孩子也在看也在學,不合己意要詛咒父母,任意妄為弄到最後到最後孩子也教不好,走上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命運,不可因錯誤心態讓自己身心面目可憎,連帶讓自己子女的心一起生病。
在科學研究上,對父母偏心也有提出解法,Jensen博士認為在家庭中維持平衡需做到以下建議:
1、不要拿孩子們進行比較。Jensen博士最近的研究發現,部分孩子更喜歡和兄弟姐妹比來比去,而這類人更可能出現抑鬱的症狀。當父母的要避免作出諸如「你為什麼不能像哥哥(或弟弟)一樣?」的評論,這可能讓有害的比較行為正常化,甚至鼓勵這種行為。
2、公平地「偏心」。確保每個孩子都得到優待:例如,如果把週末花在女兒的足球比賽上,那就在工作日找些時間關注你兒子的興趣愛好。
3、尋求回饋。Libby 博士稱,從配偶處收集回饋,不斷檢查自己的行為。如果你是單親家長,那就問一問自己信賴的朋友。你可以這樣開啟對話:「說實話,你覺得我對待孩子們是否公平?我有沒有意識到他們每個人的需求?」
4、傾聽抱怨。Libby稱,當孩子們指出你的偏心行為時,傾聽他們。抱著開放地心態接受他們想說的話,不要急著為自己辯護或者進行否認。反過來,要對開放式對話的機會表示歡迎。
勿挾怨報復合理化苛刻父母,惡意報復只是害了你自己,不可一錯再錯!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