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北大國小重大的車禍意外,520的今天,無論您的政治立場為何,相信都是同感哀戚與惋惜。或許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看到了賴總統與侯市長、這對昔日的競爭對手,為著讓憾事善後更加圓滿,彼此並肩同行、攜手合作的畫面。這般和諧的場景,應是國人們一年來所企盼、卻始終無法企及的願望吧!只期待朝野合作的機會,不要只是侷限於重大社會案件的範疇,方方面面都該秉持著更為理性的態度,一同為國家與人民謀求更大的福祉才是。
以上,是本人對於520總統就職周年的一點期許。
回歸到該起車禍事件的檢討,不少義憤填膺的網友,將瞄頭鎖定在高齡者駕駛身上,認為老人反應遲鈍、耳不聰目不明,加上勤儉的個性使然,總是開著高齡二十年、沒啥最新安全科技的車子上路,如此「老人+老車」的組合,成為道路的不定時炸彈。
又政府現行對此已有相關規範:在駕駛部分,年滿75歲高齡駕駛,駕照每滿3年需換發1次,藉以認定其健康狀況是否允許上路。而在車輛方面,出廠五年至十年,每年檢驗一次,十年以上則每年兩次。基此,您說政府完全沒在管理麼?也不必然,或只能說是做到了最低度的消極管理吧!
從駕駛與車輛的面向著手管理,只是設立最低的上路條件,但基於高齡者偶發性身體不適的機率較高,像是北大國小車禍事件,事發原因,目前傾向是78歲駕駛心臟病發所致。當遭遇到類似的突發狀況,這些上路的門檻審查,便都只是徒勞。若要更有效的降低風險,試著去滿足高齡者上路需求,或許是值得思考的解方。
基本上,高齡長者生活模式相對簡單,會需要駕車上路的情況,要麼採買日用品,要不就是到醫院看診拿慢籤藥,以及偶而可能帶著老伴出門踏青等。試想,如果政府可以祭出補助措施,每月給予定額的小黃補助,讓長者願意搭乘計程車取代自己上路,藉以降低高齡駕駛在路上行駛的比率,長期下來,類似的風險應可大幅降低。至於一些可藉由線上解決的事務,諸如網路採買日用品、慢籤取藥等,亦可祭出相應的優惠或郵寄服務,儘量讓長者們不必為了日常必需而奔波,都是可以思考的政策工作。(這些補助項目,預算份額不會太多,但比起沒有政策目的性的大撒幣,絕對可以起到更有效的指導目標。)
「今天公祭,明天忘記」,是大家最為詬病的顢頇心態,為政者的悲傷不該止於當下,而是該藉由慘痛的教訓,去思索讓憾事不再重演的解方。針對此事的省思,與其更嚴格的去禁止高齡長者駕車上路,倘若能更深層了解長者們的需求,祭出具體扶助政策,儘可能滿足他們行的需求,相信才是更符合全齡社會的做法。正值520總統就職周年,這道難題,就有賴官員們來解答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