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新北市三峽區餘姓高齡駕駛在短短幾分鐘內連續肇事,造成3死15傷,令人震驚與悲痛。這起事故凸顯台灣對高齡駕駛安全性管理的嚴重不足,更應成為推動制度改革的契機。
一、高齡駕駛的風險現實
隨著人口高齡化,65歲以上長者持有駕照比例持續上升。儘管並非所有高齡駕駛都不適任,但根據研究與統計,高齡駕駛者因反應速度下降、視力與認知能力退化,發生事故的機率與肇事嚴重性顯著高於中壯年族群。
此次事故的駕駛人餘姓男子已逾七旬,且早有撞上人行道、波及母嬰的前科,但5年來無任何強制複檢或駕駛限制,顯示現行制度對潛在高風險者放任自流,無法有效防堵類似悲劇重演。
二、台灣高齡駕駛制度的缺口
目前台灣對高齡駕駛的管理機制極為寬鬆,僅規定75歲以上須每3年重新換照並附健康檢查證明,但對70~74歲駕駛、或曾肇事者,並無強制性駕駛能力測試,也缺乏動態監測機制。
與此相比,日本自2017年起對75歲以上駕駛實施「認知功能檢查」,若發現記憶力、判斷力有顯著退化,須通過嚴格道路測驗方能續駕。此種積極管理值得台灣借鏡。
三、政策建議
為了保障全民交通安全,尤其是兒童與行人弱勢族群,建議政府推動以下改革措施:
65歲以上駕駛納入定期駕駛能力檢測制度,不僅健康檢查,更需涵蓋動態駕駛行為測試與認知評估。
對有重大交通肇事紀錄者設「駕駛黑名單制度」,列管並需經醫療與駕駛專業評估,方可恢復駕照。
試行高齡駕駛「上限駕駛年齡」與自願繳照獎勵政策,引導長者逐步退出高風險場域。
推動智慧車輛輔助系統(ADAS)列為高齡駕駛者強制配備,提升安全防護層級。
家屬通報制度法制化,當親屬察覺高齡者駕駛能力減退時,應可通報交通主管機關介入評估。
四、結語
車禍奪走的不僅是三條年幼的生命,也震碎了一個個家庭。高齡駕駛並非原罪,但國家制度若繼續缺乏應對能力,將是全體社會共同的失職。此刻,是正視問題、重建高齡駕駛管理機制的關鍵時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