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開始報導「劉亦菲輕斷食減肥法」,而最近台灣又有網友在IG上分享自己親自實測的減重成果,真的短短5天內體重也驟降4.3公斤,還細細記錄了每天的飲食變化,讓這套方法再度被熱烈討論,然而,這樣的快速減重法是否會傷害人體健康?仍需科學界檢視。

記得我有一個女性友人Princess,他的名言是「我減肥,故我在」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率持續上升。截至2017至2020年,18歲以上成人的過重及肥胖率已達50.3%,也就是每兩位成人中就有一位體重過重,因為肥胖造成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因而影響身體的健康,且增加急重症的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全球肥胖年報中,台灣為東亞地區肥胖盛行率第一名,而且台灣成人與兒童肥胖比率都在快速上升。

也因為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由於肥胖將引起許多共病症,如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的風險等,故健康減重是台灣民眾非常投入的每日活動,然而,地下電台為了賣減肥藥,往往謊話連篇、誇大不實;2024年英國民眾為求快速減重注「減肥針」,已導致嚴重副作用已釀18死。2021年減肥藥「美蒂拓」減肥藥害死逾2,100人,法國藥廠遭罰9,015萬元,台灣早在2020年,出現一天吃15顆減肥藥死亡的案例 。

 為維持健康的體態,有效降低肥胖所帶來的風險,但針對減重、體重控制究竟有哪些具體又有效的方法呢?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已建議,在進食前30分鐘可以飲用500cc的水,這樣有助於體重的控制。其次,洪醫師呼籲要留意總熱量的攝取,若攝取的熱量持續高於身體能夠代謝掉的熱量,那減重定是遙遙無期,因此在每日總熱量的控制也必須要下功夫;最後,洪醫師強調,「運動」對於減重有明顯的幫助。

 健康減重議題必須從小做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劉影梅,長期關注台灣這個國家的兒少健康,曾負責全國學校健康體位計畫十一年,降低多年居高不下的國中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扭轉臺灣兒童「亞洲第一胖」的排名。劉影梅教授特別分享給台灣家長「快樂長高更聰明–FIT健康計畫」原則,在「Fitness - 運動與睡眠」方面,在運動上,因運動不僅能幫助孩子消耗多餘熱量,更能分泌血清素及腦內啡,使情緒穩定、專注力提升,讓孩子每天至少需運動1小時,且應包含大肌肉運動如跑步、跳繩等,同時避免久坐也是減少肥胖的重要策略。

 在睡眠上,睡眠與肥胖密切相關,睡眠不足會導致瘦身素(Leptin)下降,飢餓素(Ghrelin)上升增加肥胖風險,故劉影梅教授特別建議睡眠時長:包含小學生9小時、國中生7.5至9小時、成人至少4.5小時(以90分鐘為一單位),家長應協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習慣,並確保他們在睡眠高峰時段,已進入深睡狀態。

在「Intake - 均衡飲食」原則上,劉影梅教授溫馨提醒家長健康餐盤的原則,

飲食結構應均衡,建議每日餐盤中蔬果佔一半,其中蔬菜需多於水果,並包含至少2份深綠色蔬菜,穀物與蛋白質佔另一半,應優先選擇全穀雜糧和避免精緻澱粉。另外在健康點心與飲品上,劉教授提醒孩子的點心應以牛奶(每日2份,每份240cc),和水果為主,每份熱量不超過250大卡,同時鼓勵飲用白開水

避免含糖飲料或果汁,因這些飲品會增加蛀牙風險降低專注力,且熱量高易致肥胖。在「食物選擇的技巧」原則上,劉教授提示多攝取天然、原型食物,如糙米、五穀米,增加膳食纖維。避免精緻食品,如白米飯、麵包,因其缺乏纖維,易造成血糖波動。

最後為「Teamwork - 家長與學校的合作」原則上,劉教授推薦親子共餐與運動,讓父母應與孩子一起進餐,避免讓孩子在電視前進食,以防攝取過量食物。同時家長應在假日陪伴孩子參與戶外活動,每次至少1小時,讓父母幫助孩子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維護孩子身心健康。

不管是成人或者是孩子,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而健康減重是重要行動步驟,不同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適合的減重方式不一樣,有些適合星期一到五努力抗戰,然後六日放鬆一點;有些人適合規律持續控制飲食的量及種類,但都需要學習自律的行動意志力。

 行文最後,我要改寫Princess名言「我減肥,故我在」為「我健康,故我在」!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