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突破中國在關鍵礦產領域的壟斷,美國總統川普再出奇招,於今年 4 月簽署行政命令,啟動美國首個商業化深海採礦計畫,目標是全球最神秘、也最具爭議性的地帶,海底 1.8 萬英尺深處的多金屬礦區。儘管川普政府強調此舉是為確保晶片、電動車電池等高科技產品供應鏈自主,外界卻普遍警告,這可能引發一場難以逆轉的全球生態浩劫與國際秩序危機。
川普對於戰略資源的執念由來已久,過去曾鼓吹「買下格陵蘭」、試圖介入烏克蘭礦產分配,如今又將觸角伸向海洋深處。深海蘊藏著大量被稱為「現代工業血液」的礦物,包括銅、鈷、鎳、錳、鋅與稀土元素,為各國搶奪的能源與科技基石。尤其在太平洋中部、介於夏威夷與墨西哥間的「克拉里昂-克利帕頓區」(Clarion-Clipperton Zone, CCZ),被視為海底版的「中東礦砂盆地」,吸引了多國財團與軍事分析單位的高度關注。
目前已有 30 張海底探勘許可由聯合國支持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核發,大多集中於 CCZ,但至今尚無任何國家正式啟動商業開採。川普的行政命令正是希望繞過冗長的國際協商與環境審查,直接由美國國內機關 NOAA 頒發許可,讓美資公司率先下海搶礦。
根據規劃,企業將部署類似挖土機的水下採礦車,行走於海底平原,搜集長達百萬年形成的多金屬結核,再透過長達數公里的泵管抽送至海面支援船艦。採礦後的海泥則再排放回海中。另一類如熱液噴口與海底山則需使用遙控潛水器刮除礦層,再進行高壓回收。然而此等技術尚處原型階段,挑戰包括極端水壓、低溫、設備維護與物種干擾風險。美加合資公司 The Metals Company 已向 NOAA 提交採礦申請,預計進駐 CCZ 海域,並聲稱技術「對生態衝擊遠小於陸上礦業」,但此說法遭多方科學界猛烈駁斥。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專家葛洛佛(Adrian Glover)指出,CCZ 是地球最後的生態邊疆,至今約 90 % 的物種未曾命名。這裡並非死寂之地,而是富含海參、海星、珊瑚與軟體動物的棲息地。熱液噴口更擁有絕無僅有的生命型態,如鋼鐵鱗片蝸牛、長達 2 公尺的管蟲與傳說中的「霍夫蟹」。根據最新研究,海底結核甚至可釋放「暗氧」(Dark Oxygen),是了解地球生命起源的關鍵。若破壞其生態鏈,將失去人類未來可能探索的重要知識寶藏。
1970 年代曾有一小規模採礦試驗在夏威夷東南方海域進行。研究團隊於 2023 年重訪該區,發現深海機械履帶痕跡歷經 44 年依然清晰,生態尚未完全恢復,顯示深海地貌一旦破壞,復原需數百年。除了海底環境,聲音與光污染也為隱性殺手。一份研究指出,採礦噪音可傳播逾 300 英里,對鯨豚與深海物種構成長期干擾。加上海泥懸浮將毒素帶入上層食物鏈,潛在影響甚至可能波及漁業與人類食安。

目前,任何在國際水域的深海採礦皆需經 ISA 許可,並通過環境審查。但川普選擇單邊繞過機制,被 ISA 指為「破壞全球海洋治理制度」,多達 30 國(包括加拿大、墨西哥、英國)已聯合呼籲暫停一切深海採礦行為。環保團體直指,美國此舉形同「在滿屋火藥中點燃火柴」。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卡森(Louisa Casson)強調:「這根本不是降低陸地污染的替代,而是開啟一條毀滅新戰場。」
儘管川普政府以國安與產業轉型為名推動政策,卻遭國會多位民主黨議員質疑「經濟帳根本不划算」。奧勒岡州眾議員麥克辛・戴克斯(Maxine Dexter)就表示:「這是一場高風險、低報酬的豪賭。」即使如三星、BMW 這類產業巨頭,也公開支持暫緩深海採礦,轉而投注於回收與無鈷電池等替代方案。外界擔心,川普此舉恐讓美國再次陷入國際孤立,加劇與中國在資源鏈爭奪的摩擦。

雖然深海礦產豐厚,但是開採深海礦產的環境迫害將無可計量。 圖:翻攝自Norwegian Shelf Directorate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