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時代於年後正式開跑,迄今光是藍綠的區域立委,總計就有近50席達到一階門檻,預料只要政黨積極「協助」,通過二階或也不是難事。換言之,約莫在今年下半旬,就可能有多達三分之二的區域立委得面臨補選,規模之大,其實跟「解散國會」重新改選也沒啥兩樣了。
但唯不同的是,同款,不同師傅,各位看倌們,您看得出「罷免後補選」與「解散國會」之間的差異麼?答案就是,候選人絕對是不一樣的,因為被罷掉的現任立委,是不能夠再投入補選的。也正是這點關鍵因素,成為萬年老柯得以做為政治手段加以操弄。

彙整這段開啟大罷免時代的歷程,不覺得柯建銘的策略一直在變麼?
最初偕同民團(大家比較喜歡講「側翼」)先搞臭在野勢力,墊高其仇恨值,營造無理取鬧的印象,在正當性逐漸型塑後,才正式提出罷免的說法,繼而又以院長議事不公為由,加碼「雙罷」,最終趁著總預算被凍刪的事件,順勢提出罷掉所有藍營區域立委的「大罷免」。這一整個套路,看似漫無章法,但其實確實隱藏著頗為深沉的心計,只能說薑不愧是老的辣。

心計,甚麼心計?就是嚇唬人阿!
看準了藍營立委們其實是自我利益導向居多,位子如何能夠坐得穩固,比甚麼都重要(這或也怪不得當事人,畢竟在野沒資源,下台就沒位子了,不像執政黨立委還容有一搏的機會,真的不幸落馬,下個位子早虛位以待,不愁沒地方去)。於是乎,哪些法案該表決通過,又或哪些預算理當凍刪,只要與個人連任的利益有所衝突,似乎都可以暫時擱下。前些日子,國民黨立院新會期首次黨團會議,不是就決定本會期以民生法案為主、暫且不再推具有爭議性的法案,這表示甚麼,表示怕了啊!面對綠營口中的大罷免海嘯,即便明知是吹哨子壯膽居多,然三人成虎的力量不容小覷,一個不小心,累積了過高的仇恨值,弄假成真,被罷掉其實也真沒那麼難。
就以筆者所在的中二選區為例,我們這裡可是罷免立委的示範區,第一例罷免成功的,就是本區的陳柏惟委員。坦白說,就在地人的觀感,他也沒做啥惡事,甚至就任期間還拿過優秀立委,不過就是嘴巴邱了點,感覺仇恨值也沒那麼高,就被罷掉了。究其背後,當然與顏家很想再選息息相關,沒有這股驅力,真罷得成,我是很懷疑。

對應至當前的情境,在每個選區的背後,不也都存在著很想選的對手麼?
大家公認的葉元之最危險,因為有總統嫡系戴瑋珊想選、徐巧芯仇恨值也高,畢竟對手許淑華想再搏一次,甚至同黨費鴻泰搞不好也想捲土重來、李彥秀屢被踢爆房產爭議,截因高嘉瑜若無酬庸位子可卡,也只能重返港湖當女神……在每個現任立委選區,幾乎都存在具有組織動員能力的對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怎麼可能不緊張呢?緊張,就會亂,那麼,柯建銘的策略目標,就達成一半了。

一如先前所提到的,罷免補選與重新改選的差別,在於前者現任者不得參與,而後者反倒可以。基此,一旦仇恨值在輿論操作之下疊代的墊高,復以對手又積極的投入罷免的行動,則在評估自己真有可能被罷掉的緊張情緒下,勢必會呼籲國民黨乾脆提出倒閣案,讓總統解散國會重新選舉。如此一來,現任者還能繼續投入全面改選,只是再拚一次辛苦點,相較於被罷掉甚麼都沒有,選區還因此可能被同志取而代之,解散國會反而成為較優選項。

政治,還真沒甚麼不可能。
先前政論名嘴們都評估大罷免最終結果,頂多是零星幾席成案,現在看來,還是麼?又大家總覺得在野黨提出倒閣案、引致總統解散國會是愚蠢之舉,絕對不會笨到採行此舉,按當前的局勢,還認為如此麼?
倘若按筆者的預測,最終國民黨囿於現任者的壓力而選擇讓國會全面改選,希冀賴總統可以尊重新國會的新民意,儘管閣揆任命權單屬總統個人權限,但如果屆時立法院還是由在野掌握多數席次,閣揆人選就該尊重立院多數的意向,這才是總統應有的高度與智慧吧!

最後,看著國家首次由總統發起的院際協調會,會後三點承諾空泛到爆,整個場子就像是過水,感到有那麼點落寞。或許總想著該場會議能為當前肅殺氣息濃郁的政治,注入點祥和之氣,但看來是期待過高了。
在此衷心的向賴總統建言,援引您會中所說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果之間,一如總統與黨主席身分間的矛盾,為什麼本於超然高度的總統,召開諸此嚴謹的協調會註定只能是過場,難道跟您同時擔任黨主席,沒有關聯性麼?唯有放下一黨之私的執念,才能收獲做為全民總統的甜美果實,這點分享,還望總統有所頓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請繼續下滑閱讀:大罷免跨黨派「燕赤霞團隊」  打得藍白立委妖僧現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