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西雪梨機場自2014年確認選址於新南威爾斯州西雪梨利物浦市的百里溪(Badgerys Creek),興建工程主要區分為二: 主體航廈、跑道以及機場航空城。第一階段機場航廈與跑道於2018年動工,確定2026年底啟用,可容納旅客人數1千萬人次;第二階段(第二跑道與航廈)預計於2050年前啟用,總旅客容量達8千萬人次。航空城以圍繞機場的行政區域(Western Parkland City),計畫啟動於2022年,共分三階段推動,推估2036年人口可達150萬人,新增18萬戶住宅,創造20萬個工作機會。
雪梨第二座國際機場選址可回朔1940年代。澳洲政府為了取代1911年啟用位於東岸海灣的金斯福德·史密斯機場(Kingsford Smith Airport),或稱雪梨機場,其因地理位置受限以及附近都市發展,顧及高成本土地取得與建物拆除,遲至1964年澳洲政府提出新址位於雪梨機場南方另一個海灣的Towra Point。同時,澳洲國家計畫當局(State Planning Authority, SPA)提出可行性位址於西雪梨百里溪(Badgerys Creek)。1969年澳洲自由黨總理格雷排除Towra Point,1970年成立跨政府組織催生新機場建設(MANS)。1982年工黨總理霍克上任選址百里溪(Badgerys Creek)。但,由於當時雪梨機場正於增建第三跑道,因此新建計畫停擺。
1996年自由黨總里霍德華上任曾選址於沃西斯(Holsworthy),1999年則轉為百里溪(Badgerys Creek)。在多年選址不確定下,雪梨機場又因奧運整建升級,多數人對新建機場已不抱期待,替代方案紛出籠,如: 將既有國內機場(Bankstown Airport)擴充使用、新建百里溪(Badgerys Creek)普通航線機場(General Aviation)、興建東岸快速鐵路(HSR)連接墨爾本、坎培拉、雪梨、布里斯本。2003年,澳洲政府宣布新州不再興建第二國際機場。
2004年聯邦政府與國會重新評估並選址於威爾溪(Well's Cree)。2007年工黨總里陸克文上任,將評估選址位置延伸至Southern Highlands(南方高地)、Newcastle(新堡市)等其他內陸地區。2009年,坎培拉機場提出方案,其認為坎培拉機場可作為雪梨機場的延伸,以興建高速鐵路(HSR)連結兩大城市僅要50分鐘,整體花費相較經濟,介於80-100億澳幣。2012年聯邦政府與新州政府以及民間團體聯合進行新機場研究,報告內容共3,200頁,選址地點約有34處,其中百里溪(Badgerys Creek)為最合適且最具成本效益(Logical & Cost-Effective)。然而,時任交通部長艾巴斯尼(現任總理)卻屬意位於雪梨西南方的Wilton(威爾頓),新州州長奧菲瑞則支持<坎培拉機場方案>。研究進一步指出,雪梨機場容納將於2027年不敷使用,旅客人次將於2035年達8千萬人次,2060年達1.6億人次。因此,新建機場之迫切性,南方高地、新堡市、坎培拉延伸皆較不具可行性(Feasible)。
2013年建築規劃師梅爾提出報告,認為選址於百里溪(BadgerysCreek),其受噪音影響僅2913戶(ANEF 20),且政府已持有17,000公頃用地(機場基地面積1,780公頃),多數重劃為就業地區(Employment Area),對區域衝擊較小,該腹地最有可能在十年內實現第二座機場。綜合經濟因素,西雪梨聯合委員會(WSROC)轉由支持立場,同年十月上任的自由黨財政大臣霍基(Joe Hockey)提出該計畫將為雪梨帶來新經濟,即便遭新州政府反對。2014年,澳航、捷星等航空陸續表態支持,澳洲雪梨晨報則發布民調,高達72%民意支持度。同年四月,澳洲政府正式宣布百里溪(Badgerys Creek)將興建雪梨第二國際機場。2017年編列53億澳幣(第一個10年預算)並成立西雪梨機場公司(WSA CO)協助機場興建。2018年土建工程開始、2019年機場命名為Nancy-Bird Walton Airport、2020年第一架輕航機成功降落、2021年起興建航廈、側空與跑道、2024年1月3.7公里跑道完工、5月完成13座空橋架設。此外,為提倡社區參與,2019年成立西雪梨機場體驗中心(WSI-EC),參訪人數超過6萬人次。其他文教結合有: 施工參訪、實習機會、招募活動、原民教育、Youtuber造訪等宣傳活動。
根據澳洲國家環境規劃政策(SEPP),西雪梨航空城規劃面積共9,974公頃,功能分區有農經發展、機場商業、生態休閒、混合住商,分布於5個重劃行政區並以三階段推動: 農經企業區、航空城市中心、百里奚行政區、北方門戶區、威瑪南溪區。對外主要聯絡道路有基礎幹道、巴士廊道、高速公路(M12)、地鐵站延伸(南北、西南線)等。2026年機場啟用,第一階段基礎設施與地鐵將一併到位,澳洲正式進入大西雪梨發展時代。
西雪梨機場選址歷程,主要建立在最合適且最具成本效益上(Logical & Cost-Effective)。當前雪梨機場於2027年運載量不敷使用下,唯有百里溪(Badgerys Creek)最有機會能在10年內完成另一座機場外,關鍵仍在於政府在此已取得大量土地,且地域空曠、住戶較少、土地重劃快、少量建物拆除、平衡發展等。即便一度討論興建東岸高鐵以坎培拉作為雪梨機場延伸,仍舊作罷。由此可見,澳洲政府在擬定公共工程仍非常理性務實,注重資源運用與計畫推動成效,因此能在8年之內完成並啟用新機場、航空城、地鐵與高速公路建置,施政效率幾近100%!
反觀桃園機場第三跑道,未加善用已建置的高鐵作平衡發展,反而執意於人口密集的住宅區施作航空城,除了迫遷2萬人外,還仍拆除近一萬棟建物。根據當前進度,第三航廈預計2027年啟用,第三跑道徵收戶搬遷大限於2026年底,第一階段工程進度僅3%,完工將於2030年之後! 台灣機場選址徵收與西雪梨機場興建時間相去不遠,但選址邏輯南轅北轍,行政效率望塵莫及,足足驗證了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呀!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