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天安門事件35周年,台灣政界領袖紛紛發文表達態度,大抵上,色彩上相對親中的藍白陣營,乃將論述聚焦於守護民主與保障人權等面向,對於公開指責當年中國以坦克車輾壓學生的暴政行徑,譴責力道略為淡薄,或是希冀保留些許善意,日後才好開展正常的交流渠道。
至於態度向來反中仇中的綠營,面對這一部僅次於「二二八事件」的「政治提款機」,自然沒在客氣的,除了捍衛民主的基調(順便還批了藍白國會擴權違反民主),同時也呼籲中國當局正視台灣作為一個國家的存在事實,頗有呼應賴總統就職演說中、「中華民國與中國互不隸屬」的國家定位。其他還有綠營的外圍團體(*不須大數據分析,用「膝蓋」想也知道,幾乎跟先前青島東路陳抗「國會擴權」的,是同一批人),則選擇於中正紀念堂集會,用點亮8964根蠟燭的感性哀悼,為曾經爭民主要自由的中國先驅者,獻上最高的敬意。
總之,某種程度,就是每年一次的政治界大拜拜,一如中國半脅迫台灣藝人得進行國家效忠表態,舉凡錯過的、未表態的,勢必都會被拿出來鞭一下,縱使多有不情願,也得意思意思提一下。

不過,表態之後呢?過了六四這一天,就當沒事了嗎?有沒有想及主張的背後,對台灣的主體性有何正面助益嗎?誠然,諸如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具有普世性,倡議本身並無謬誤,但倘若呼籲中國實現自由民主的諸項目標,反而對台灣作為一個國家有害,那豈非得不償失?
試想,假若真有一天,習皇帝駕崩了,在繼任者未明的情況下,中國發生政爭,致使極權政治全面崩潰,繼而無預期的邁向了民主道路,則民主化後的新中國,對於台灣的定位,會是抱持甚麼樣的立場呢?真的可以按照獨派人士的樂觀預期,讓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用公民投票決定自己的未來麼?民主中國真的有可能放飛台灣嗎?答案,我是抱持懷疑的。

理由很簡單,還記得2019年、當香港反送中運動正炙、「雨傘運動」的學運領袖黃之鋒等民主派到訪立法院,席間只是不斷的強調捍衛民主與自由等價值,並以「今日台灣,明日香港」作為譬喻,希冀香港有朝一日能像台灣這般,擁有完整的民主選舉權。換言之,其對於香港前途的想像,僅限於呼籲中國當局開放民主自由的選舉,全然沒有提及諸如「香港獨立」的籲求,自然的,對於「台灣獨立」的議題,他根本連碰都不想碰,更遑論要表態支持了。
顯然,黃之鋒等民主派領袖們,即便民主自由的價值與我國相仿,但其終究還是框定在大中國的民族情結底下,企盼中國能改革開放,繼而將民主體制擴及到港澳、乃至於台灣,立場上顯然沒有站在「台灣作為一個國家」的基調,想及的,應該只是期待在民主化後,台灣最終也能納進中國的版圖吧!(*其實那一次黃之鋒訪台,結果可說是不歡而散,因為台灣對於制定難民法、乃至於給予香港人政治庇護等措施,態度上顯得保守,讓他們看不到所謂「撐香港」的誠意,只剩下「蹭香港」而已。)

所以說,如果台灣走向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無論是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甚至是台灣共和國,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則在表態支持中國民主的同時,不用再行思考一下,民主化後的中國,對台灣作為國家的定位,是利或弊呢?
端看前述香港民主派人士的態度,縱使是中國走下極權的舞台,開始行民主體制,對於台灣,仍舊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麼,我們支持中國民主化的舉措,或許滿足了自我追尋普世價值的渴望,但顯然對於台灣的國家利益,對於台灣正式成為一個國家,其實都是禍福難料的不定因子。
我們究竟是要協助中國走向民主?還是要繼續台灣作為獨立國家的進程?看似不相違背的兩項目標,其實卻是相互的背離。基此,在結束每年六四表態大拜拜之後,或許檯面上政治領袖們更該深思的,是六四事件之於國家利益,該怎麼做,才能讓台灣的效益極大化,而不是純粹喊爽的而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