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基隆八堵的事件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引發社會震撼。一名34歲的男性,在精神狀態失控下,造成了兩人死亡,最終自己也在火車輪下結束了生命。這場悲劇不僅再次揭露了精神健康問題對社會安全的嚴重威脅,更讓我們不得不深思,當前社會安全網的諸多缺陷。

    這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精神健康問題引發的悲劇讓我們心碎。每次事件發生,我們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悲憤和關注,但隨之而來的,往往是無力和忽視。這種反覆的模式,讓人感到無奈和憂慮。為何我們的社會,似乎總是在等待下一場悲劇的發生,才會短暫地停下腳步,稍作反思?

    在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時,我們的社會似乎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困境。一方面,我們對於強制住院和治療的門檻設置得過於嚴格,出於對個人自由和人權的保護。然而,這種過度的謹慎,卻可能讓那些迫切需要幫助的人失去及時救治的機會。當患者因門檻過高而被迫提早回到社區,而社區又缺乏足夠的支持和管理,他們的康復之路無疑變得更加艱難,甚至可能對社區的安全造成威脅。

    社區護理和支援系統的不足也是一個長期而深刻的問題。過去的案例已經多次顯示了社區支持對於精神健康患者康復的重要性。然而,實際落實到位的例子卻少之又少。我們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提供持續關照和監督的社區系統,確保每一位患者都不會被忽視,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及時得到支持。

    司法和醫療系統之間的溝通和協作缺失,已成為阻礙我們有效解決問題的一大障礙。這次事件再次暴露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但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在經歷了如此悲劇後,我們仍未見到任何具體的改進措施或制度調整。這讓我們不禁反問:要發生多少次悲劇,我們才能見到真正的改變?

    這場悲劇不應僅僅成為一次血的教訓,而應該是推動我們社會進步的動力。如果在此之後,我們仍未見到政府和社會各界在制度上做出足夠的反思和改善,那麼這場警鐘敲響的意義又在哪裡?我們迫切需要行動和改變,而不僅僅是關注和哀悼。

    我們需要加強對精神健康問題的早期識別和介入能力,降低強制住院和治療的門檻,同時加強社區護理和支持系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每一位精神病患者的福祉,同時減少社會安全的風險,避免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此外,改善司法與醫療系統之間的協調也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夠提高治療的效率,更能夠在更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權益。

文: 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