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Gap Day?

Gap Day(間隔日)源於歐洲學生的Gap Year(間隔年)。在學生們畢業後,大多會選擇Gap Year,在還未進入大學或是投入工作的這一年裡,自行規劃一趟長期旅行、做志願者、打工換宿等,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去體驗與其生長經歷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便於日後找到自己真正的愛好,和對未來的發展方向。

而在2023年的夏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轉而討論另一種新起的話題:Gap Day,時間從原先的一年縮短為一天,這樣的做法賦予Gap Year新的樣貌。

由此可見無論身在世界的何處,關於心理的健康問題都漸漸受到重視。身而為人,我們都知曉身體會因為病毒而感冒,然而卻忽略了內在的心靈也會生病。根據衛福部近10年統計,24歲以下結束生命的人次直線上升,10年內翻了近3倍,至此青少年心理健康逐漸受到重視。

所以,如果能在還未生病前及時「服藥」、尋求幫助,是不是能或多或少改善與減少校園悲劇的發生?改變學生們的未來。

心理假就像是「藥」一般的存在

根據台灣青年民主協會最新統計,截至這學期,全國已有超過30所大學實施心理假,包括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師範大學等學校。雖然截至今年5月,原先只有12所大專推行心理假,但是到這個學期,已經有超過30所大學實施心理假。這樣的現狀是好的,我也希望能在未來看到我們學校跟進。

以一位大學生的角度來看心理假,我認為心裡假就像是藥一般的存在。如前面所言,我認為當一位學生在心靈上生病,或即將生病時,最好的調適做法是暫停手上的事務,不要接觸任何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的因素。

但就實際情況來看,根本是天方夜譚,被課業、考試與報告追著跑的學生們怎麼敢拿自己的畢業學分開玩笑?

然而,心理假的出現,能提供所有學生一個喘息與調適的機會,對改善當下的疲憊產生積極的有益作用。雖說在片刻的假期後,壓力可能會再次出現,但是透過當時請假所獲得的短暫放鬆,我相信後續發展,一定不會比原先沒有心理假可以請的情況,還要棘手難解。

休息之後,以更好的姿態重新出發

再談回Gap Day(間隔日),我認為它和心理假有著相同的理念:並不是擺爛休息、休假,而是提供一個機會,讓人能獲得短暫的思緒放鬆,在休息完畢後,以更好的姿態與面貌重新回歸原本的生活,獲得面對未來的勇氣。

同樣的,心理假這樣的休息也被賦予了這樣的積極意義。因為是經過認證的合理請假程序,讓學生能稍微減輕休息時的負罪感,逃離課業壓力、社交過載,消除年輕人原先在舊觀念裡,淺意識認為休息即是「有罪」的刻板印象。

透過心理假這樣的短暫休息,學生可以考慮去看心理師,抑或輔導老師主動尋求幫助、自由安排自我療癒的行程等,完成「精神越獄」從而達到心理假的最大效能。而在假期後,獲得充分休息的學生才能更有彈性,且擁有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處理往後將一再經歷的課業、生活以及人際關係壓力。

學生是否會藉機濫用心理假?

事實上,根據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統計,多數的大學都有規定每學期最多只能請3天或是5天的心理假,我認為只要確實限制請假的天數,說明請心理假的天數上限,有效防止學生請假過多的問題,那些認為學生會濫用心理假的想法會消失殆盡。

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幫助學生調適與喘息、讓疲憊的心靈放鬆片刻,我認為心理健康假在每間學校的落實是必須,且刻不容緩的。

參考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234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請假做「自己」!內地興起Gap Day熱 是矯揉造作還是減壓良藥?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10300018.aspx

青民協:逾30大學實施心理假 成學生尋幫助契機

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645979a6000000000f00570b?xhsshare=CopyLink&appuid=5faea8e2000000000101ee0c&apptime=1700990818

2023年Z世代六大文化趨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