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AI人工智慧和教育議題之動態發展,目前台灣教育界已完全擁抱ChatGPT浪潮,而前幾年,全球第一個超現實主義派的人工智慧藝術家艾達,親自出席英國上議院,通訊數位委員會的聽證會,透過電腦程式演算,艾達的開場白就讓人眼睛一亮。艾達表示,「我倚賴電腦程式跟演算法,雖然我不是活的,但我依舊能創造藝術,也引起藝術界的爭議,華語流行樂天王,也以藝術家自居的周杰倫也在2023年霸氣喊:「 AI 取代不了我!」,但事實上,隨著AI科技不斷演進,機器人的能力恐怕已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周杰倫大哥霸氣歸霸氣,但還是須找到為什麼人類創造力不會被AI人工智慧取代的論據,筆者認為是人類的「非二元對立思考技術」。

  而運用非二元對立思考技術有所成就的哲學家,筆者認為是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其在哲學史上是第一個力排眾議,釐清過往社會大眾與傳統哲學家對烏托邦哲學的偏見與迷思的哲學家,Bloch 認為烏托邦為何會在人類歷史各個階段不斷出現,是有更深層的哲學性因素,而 Bloch 眼光獨到的過人見識,使他成為哲學史上第一個對「烏托邦」推崇備至的思想家,他觀察了人類歷史的變化,創建了一套以希望作為存在本體的烏托邦哲學,在Bloch 的觀念裏,他認為烏托邦這個概念本是存在的基本構成,因存在本身不是建立在已經被獲取的,不完美的當下和現實,而是放置在一切尚未實現的、具可能性的、可以打開新未來的希望,所以Bloch 認為人類必須超越以往對烏托邦所抱持的慣性二元思考,認為其只有兩個選擇,第一為必須馬上實踐,第二為無法實踐的絕對二元化約思考,而要開始運用更彈性的思維方法,去檢視去除二元限制下的思考空間還有哪些,那些具備可以改變世界的思想力量,但我們潛意識避開或者尚未覺察,Bloch 透過希望的烏托邦哲學,帶領新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重新打開另一個思考途徑,使烏托邦理論與現實世界更具普遍性的、連結性的哲學意義,因為烏托邦思想具備著雙重角色,一方面是代表世界普遍的精神現象,另一方面也是人類意識的基本表現,希望的烏托邦也代表人類自然的、主動的、有能力學習走向更美好生活的意向與行動,只要我們透過思想實踐,同樣以往被認為不可能達成的烏托邦,都能成為可能達成的客觀實在,並產生對人類歷史制度正向影響的機會,簡言之,Bloch 認為烏托邦透過行動,從抽象性質到達具體性,也就是「具體烏托邦」成為真實世界。

  Bloch開始運用「非二元對立的思考技術」,提出尚未意識也挑戰了傳統二元論邏輯,在傳統二元論的思考下只會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存在,不會有尚未意識,Bloch藉由「尚未意識」的提出明白指出大家都看到,卻不願意面對的二元論邏輯問題,二元論邏輯是一種處於靜止式的思考型態,但刻意放大二元論邏輯的其最大問題,是在於讓這樣狹窄化的邏輯思考有特權地位,認為壓倒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人類絕對正確的思考方法,而 A = A、A = -B,在這樣的窄化思考脈絡下只會有兩個範疇有效---存在和非存在,卻忽略其他正在形成是其他存在的可能性,但令人不解的是這樣的思維方法卻長久以來在哲學界佔領支配地位,這樣的方法讓更多可能性真理與行動,被忽視、被抹煞,讓帶來更好的、不一樣的希望之火提早被撲滅,只是為了應驗舊方法在形式上的有效性,但實質上是失效的,在狹窄的二元邏輯思考上有謬誤,但真實世界就是有許多複雜矛盾存在,這也是 Bloch「尚未意識」對哲學界為何放任二元論邏輯成為霸權所提出的反思。

  Bloch具體烏托邦的非二元對立思考技術打破現今流行的「全有」或「全無」的絕對二元對立思考模式,點出人類歷史還存有另一種思考的可能性,Bloch運用哲學的語言思考,看穿世上沒有絕對的完善,有沒有絕對的毀滅,人類就算再拚盡全力卻做一些看似徒勞無功的行動努力,仍是可能達到成就非凡的事實成果,這是需要時間性的等待問題,因Bloch在1959年認為「歷史的過程,充滿了尚未落實的驅動內容與創造力內容,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本具多層次的歧異性,而非單向性的一體之物,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階段,可能是全有、也可能全無、有可能白費功夫、也有可能成就非凡」。

  而Bloch對已僵化的二元論邏輯批判思考,從Bloch珍惜人類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便可看出,不確定性不代表負向的不穩定,反而是代表任何可能性,是新希望的開始,Bloch在《希望的原則》思想中常有濃厚的『不確定性』,但這樣的『不確定性』是Bloch特意保存在他的希望的烏托邦哲學中,Bloch曾在《希望的原則》一書說道:「人是那種前途未定,卻代表擁有各種可能機會的動物,人在勞動工作的過程中,透過勞動工作來建構形塑他的自身,人常站在前線『邊界』之上,一旦意識到了前線的存在,人便可以跨越邊界向前走,人與世界內在的特質為旁站的、等候的、在憂懼中站立,然後在虛榮的片刻中處於希望之中,最後贏得所追求的事物。」

  Bloch運用非二元對立思考技術,點出人類以往過度強調二元對立的思考習慣,會抹煞人類自身未來的可能性發展,傳統邏輯哲學家對於「尚未發生」、「尚未意識的事物」是處於否定的態度,但Bloch反而認為長期以來被人們習慣性貼標籤為負向性質的人事物,往往是最具潛力開發性的人事物,例如Bloch哲學所重視的「尚未意識」、「尚未存在」等概念對世界未見的功能,正是希望我們運用精神的能力,運用精神去自我覺察、自我覺知這些被認為理所當然的絕對二元思考習慣。 

  這是筆者找到的論據並分享之,周杰倫大哥認為如何?

        最後,筆者特別以隱喻故事的對話形式,去描繪和檢視一般人常陷入定義、絕對二元對立思考的思考陷阱 ,〈非二元對立思考〉內容如下。                                      

〈非二元對立思考〉

  在大學的課堂,教室後有廣受學生喜愛、分析哲學專長的老師照片,旁邊寫著「高處不勝寒」註解,而緊鄰著照片旁邊,是Albert Einstein的畫像,下面寫著「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此課堂的男老師採用蘇格拉底對話法,上課氣氛活潑、師生對話熱烈!

   男老師突然說:「定義不重要!」

   女同學:「為什麼定義不重要,你憑什麼?」,女同學看起來情緒激動!

   男老師:「定義是死守二元對立思考的標準化思維產物,因為你習慣了定義的思維舊模式就不會有新的創造力解法出來,就好像你先定義台灣米只能用傳統的方式食用,就不會有新創造力產物「米PIZZA」的出現,先定義馬力的來源只能是來自動物,就不會有後來的福特汽車/現代汽車,防疫政策如果使用定義的思維舊模式、絕對二元對立式思考的清零政策,就會產生政治性清零、經濟性清零,反而會讓整體社會的經濟能力失去,同時影響到世界的經濟、且原先人民因疫苗防護力不足的根本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人民大量染疫的危機仍是隨時會爆發,更不會有其他更具創造性的防疫政策。

  如果死守著舊定義只會推論出舊結果,如果在思維的過程,只能先做程式性定義,定義性質常出現非黑即白的狀態,但非黑即白的推論和真實狀態可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非二元對立思考不走先定義的路線,因為二元對立思考先定義的做法,好像在進行思考前已先畫靶,再射擊,在先定義的同時,也把自己設定為掌控真理秩序的權威專家,思考過程是單向,封閉性強,其結果的被預測性強,是屬於單維的,缺乏變化的思考方法,而如果一直耽溺於二元對立思考,可能會陷入自我滿足的語言邏輯遊戲,卻毫不自覺。」

文.張天泰 (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