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流浪動物零安樂死政策上路開始,各地收容所的壓力不減反增,在間間爆滿的情況下,容納不下的狗兒們成了遊蕩犬隻,在野生動物的棲地肆意侵擾著。為了因應此情況,農業部動保司於今年啟動了「於特定生態熱區試辦特定台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因犬隻侵擾改善專案」計畫,但實際上效果如何仍有待商榷。

       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在零撲殺政策上卻成效不彰。遊蕩犬的數量節節攀升,今年甚至快達到16萬隻,與「清零」目標相差甚遠。政府主要實行的配套措施為結紮與TNvR,但在源頭管理不善的情況下,再多的計畫都形同虛設。個人認為管理不善的主因可歸咎於:飼主不當的飼養方式、政府寬鬆的配套措施、以及民眾錯誤的生命教育知識。

       根據統計,街上的遊蕩犬有高達一半的比例皆為有飼主的放養犬,而牠們通常都缺乏寵物登記與結紮,這就導致這些遊蕩犬吃飽喝足後四處留情並誕下綿延不絕的子嗣,政府與志工進行TNvR的速度根本比不上犬隻繁衍後代之迅速。雖然政府有立法規範,但近乎消極的態度與人手不足的量能都讓法令的強制力低落。

       除此之外,餵食亂象也是造成遊蕩犬數量激增的元兇之一。民眾常以為餵飽了浪浪們就不會有獵殺野生動物的問題,實則適得其反,浪犬轉而將精力發洩在繁殖與追咬野生動物的玩樂上,導致野生動物們除了棲息地減少,還要面對更加兇狠的天敵,生存危在旦夕。

       因此我認為,政府須針對家犬結紮的部分更嚴厲執法,也應在野生動物熱區全面禁止餵養流浪動物,更要加強宣導完善的動物保育觀念。至於民眾本身除了要落實寵物登記與結紮外,也應學習正確的生態知識,才不會讓一份善心成了動物們的苦痛。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