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經營最大的代工廠,裝配生產高科技手機和各種高科技產品。這是否使他有資格 聲稱自己是懂得科技的人?郭台銘富士康的代工不同於台積電的代工.  富士康的代工技術含量要求低,他在中國創造的工作機會被工人稱為 “打螺釘”. 相反台積電的代工要求技術含量高。中國晶片廠商試圖以高薪從台積電挖角了許多工程師到中國。比較知名的關鍵人員是張汝京, 蔣尚義, 梁孟松等等. 他們也招募了 200 多名其他的工程師一起到中國。 儘管招募了有才華台積電的工程師去中國,但他們未能對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產生任何重要突破。中國晶片製造技術仍然停留在28納米以上的水平。 14納米以下的晶片量產還是有困難的. 台積電正在進入2nm製造的發展, 他們優勢領先的代工無法輕易更換,但富士康流水線可以輕鬆更換或移動。高科技產品代工廠的老闆不一定是科技人。郭台銘是不是科技人, 這將取決於他對該領域的理解。

2016 年 5 月 25 日,BBC 報導稱,富士康將“與其運營相關的許多製造任務”自動化。用機器人更換了 60,000 名員工. 郭台銘南下高雄出席「台灣領袖講座」,語出驚人稱「3年內組織機器人軍團保衛台灣」, 他還說,自己為何提倡發展機器人產業,因為將來戰爭講求高科技,是不用人的戰爭,他能在3年內將機器人做起來,「對方上來8萬個兵,我8萬個機器人去跟他對打,死道友不死貧道啦」. 眨聽下他是個天才高科技專家,一覺醒來,這個建議就像科幻小說一樣. 他的夢想能在3年內實現嗎? 用8萬個機器人去打戰是天方夜譚或者是可以在我們有生之年實現. 顯然他沒有戰爭概念,認為一切都可以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代替。-

他的工廠自動化是使用機器人在生產流水線上做重複性的動作。這可以通過軟件編程序來完成任務,在戰場上使用機器人代替士兵更具挑戰性。在戰場上,戰場形勢瞬息萬變。 基於戰術有必要, 士兵可能需要派遣到不同的地點。除了士兵的位置改變需要重新定位.  周圍的環境會發生變化, 分配任務也需要調整. 所有這些任務都是通過指令完成的。如何派遣8萬個機器人的軍團, 如何分配任務 . 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挑戰。

別忘了,在無人機或無人船後面,還需要操作人員遠程下達指令。在戰場除了垂直指揮外戰士,所有戰士之間還需要橫向溝通。機器人軍隊也不例外. 垂直指揮相對容易。 在戰場上,機器人需要橫向溝通, 由誰發起溝通指令,指令有衝突,如何解決衝突又不致於造成混亂,這不是3年內能完成的一件容易的事。 這些是主要區別在於戰場上的士兵和流水線中的機器人。從他的陳述來看,他似乎相信人工智能可以讓機器人變成像人一樣的士兵。 如果那是他的認知,那麼他就誤解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機器學習中的一個領域,事實上,人工智能已經應用在我們的日常活動中。 例如,當一個人使用 微軟的 word 寫作時,如果輸入拼寫錯誤的字.  該軟件可以它可以立即將輸入的字與字典數據庫中的字進行比較, 有錯誤, 它將提供不同的可能選項。  寫作的人必須選擇合適的字。 同樣根據文法規則指出文法的用法有問題。同時提供文法正確的使用。這是 AI 的最基本概念,它涉及機器學習識別錯誤, 再搜索數據庫以尋找替換選項, 然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作者交流。沒有指令和數據庫,機器人本身是無用的。

人工智慧演變成更複雜的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的程序ChatGPT基於GPT-3.5架構的大型語言模型並通過強化機器學習進行訓練,以文字報告方式交談,可通過人類自然對話方式進行交談, 還可用於相對複雜的語言翻譯用不同的語言表達。高級人工智能應用包括根據指定的命令作成報告、自動問答、自動摘要等在內的多種任務。人工智能未來能進化到什麼程度,目前還無法預測。 然而,以目前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在戰場上用機器人代替士兵仍然是天方夜譚。

美國陸軍中將沙納漢 (John NT ''Jack'' Shanahan),國防部聯合人工智能中心主任詳述人工智能在戰爭上的基本運用包括人工智能戰略、政策、道德規範、聯盟夥伴關係、參與規則、用戶測試和評估。簡單來說,人工智能可以在戰爭中發揮且非常重要的核心數據分析與規劃. 人工智能可以從大數據基礎中提取需要的信息並進行 分析廣泛的議題 並最終通過共同語言與人類交流。

高科技精準武器不能等同於人工智能, 因為精準武器機器的學習的範圍非常有限。高科技將提高導彈、魚雷、地雷等武器的準確性。 有些帶有專門的傳感器來檢測警告信號,用來調整武器的路徑. 在無人機和無人水下航行器作業中,高科技將可能會讓這些機器擁具有自返回或自毀功能。 但是決定發射武器,拆除武器的最終需要人為控制。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還不能讓機器人變成像人一樣 , 可以用來代替士兵。

理論上, 如果能在戰場上使用機器人,當然會減少傷亡。在戰爭中,最重要的是戰爭計劃和後勤支援。雖然機器人不需要進食,我們不必擔心戰場上的食品供應後勤,可以消除士兵挨餓的風險。如何在滿足戰場上機器人士兵的後勤需要, 能源、彈藥供應是一個重大挑戰。指揮和通信需求將是另一個重大挑戰。戰場命令來回傳輸需要使用網路。 海底光纜和太空星鏈,可能已被截斷.   網路通信也可能被黑客入侵打亂。 一旦發生這種情況,靠機器人保衛台灣的風險將很難預測.   真人的士兵可以調整計劃來應對危機。機器人士兵做不到。

郭台銘提出3年造8萬機器人士兵保衛台灣是可行實用的方案嗎?.  作為總統候選人肩負著保護台灣的責任。作為高科技人他應提出基於現有的技術實際可行的方案。現在做8萬機器人保衛台灣可行性極低, 它更像是一部科幻小說。而不是國防政策。一個領導人將無法實現的幻想視為可行的事實,對國家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我們能相信這個分不清幻想和事實的郭台銘來領導台灣嗎? 這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