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周邊海域頻近來屢傳海底電纜受損事件,從通訊中斷到航安意外,凸顯海底纜線與管線對民生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性。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今(17)日表示,明天的行政院會將拍板「海纜七法」的修法報告,全面強化關鍵基礎設施的法律保障,確保台灣在灰色地帶行動與國際風險中維持穩定。

近年來,中國頻繁以灰色地帶對台施壓,從中國漁船與海警活動,到無人機與AIS訊號欺騙,其中,台灣周邊海域的電纜更成為攻擊目標,對我國家安全造成威脅。

當前熱搜:雙颱將一起生成!準颱風「米塔、樺加沙」挾大雨進逼 影響範圍一圖看

林明昕說,外界對於「海纜七法」名稱或有誤解,實際上是「五加二」方案,亦即五部與海底纜線、管線直接相關的法律,加上兩部與船舶管理、港區秩序相關的法律。他進一步解釋,過去法律多以電信海纜為中心,實際上,海底基礎設施不僅限於通訊,還包括自來水、天然氣管線,甚至地震觀測等系統,與民生息息相關。但部分設施未被納入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範圍,造成法律適用出現空白,這次修法正是要補強這部份。

林明昕提及,在《電信管理法》中既有的規範,維持「故意破壞」的基本刑度,但對於「加重結果」、「未遂犯」與「過失犯」等,讓法律界定更明確完整。他舉例說明,過去認為船隻誤投錨具屬於非故意,難以追究過失責任,事實上,海底纜線早已標示於海圖,若因操作不慎造成斷纜,也必須負起相同責任。

林明昕強調,此次修法也新增「犯罪工具沒收」規範,涉案船隻若蓄意或屢犯,可直接扣押,避免再度成為破壞工具,也強化第一線執法公權力。至於「加二」的部分,著重在可疑船舶的管制與港區秩序維護。他指出,修正後的《船舶法》將要求船隻強制開啟AIS自動識別系統,若違規或藉故關閉,主管機關可強制要求進港接受檢查,並限期修復。配合《商港法》修正,港務單位也可命令長期佔位或無法航行的船舶離泊,必要時,進行沒入處理,避免港口淪為「問題船舶」的避風港。

不過,林明昕也坦言,修法雖能建立法律依據,但執行仍仰賴國際合作,若涉案船舶在破壞後迅速離境,台灣須透過跨國港口通報與國際協作追索,行政院也已將修法重點編成英文版簡報,傳遞給相關國際夥伴,盼能形成共識,共同防堵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