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6)日,堪稱是台灣公共工程史上的新典範、世界級地標的「淡江大橋」完成最後一塊拼圖,預計明年5月12日開放通車,該橋是全球最大跨距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為了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刻,特別安排了合龍典禮,邀請賴總統共襄盛舉,卻因著一條風格仿若北韓、寫著「觀迎最親民的賴總統視察」布條,引發熱議。
對此,在野陣營自然不會放過揶揄「萊爾校長」的機會,認定台灣民主跟進中國、北韓等威權國家,充斥著向高層阿諛奉承的諂媚文化。而綠營則細數賴總統在該項工程的貢獻,並懷疑此舉有自導自演之嫌,畢竟,承包商工信工程與國民黨關係匪淺,搞個中國褒揚領導的布幔來訕笑總統,也不無可能。
但無論如何,布幔最終很快的被撤下來,一如既往,又陷入兩極化的解讀,究竟是心虛、還是不貪功,大家就各自解讀了。倒是回顧這座大橋的施作沿革,一如其他大型公共工程,其實絕對都不是一人一黨之功,而是歷任政府集體努力而成,畢竟,政策是延續性的。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查查維基百科「淡江大橋」的小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當時便提出興建計畫,直到2010年核定可行性規畫報告,於2014年第一標工程正式開工。期間曾因工程難度太高而歷經多次流標,最後才在賴總統擔任行政院長時,修正計畫並增加預算,才促成主橋段繼續施工……
由此看來,您覺得這功勞該歸給誰呢?貢獻,或許有排序上的差異,但整個公共工程要能完美的執行竣工,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換言之,雖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本就天經地義,但「只見新人笑,忘卻舊人哭」的現實,真實反映在官場上的「剪綵文化」,往往只找來現任者與會,根本不合宜,更會令人有種「割稻尾」的即視感。長此下來,誰願意當「前人」呢?大家都想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於是乎,一項工程動輒剪綵個十幾次,也就不意外了!
大家難道不覺得,在社群時代中,當大內宣躍居成為政治經營的顯學,各種流於表面、好大喜功的趨勢,已越來越極端化。看著網路上各級民代發送著「爭取多少預算」、「爭取大型建設(蚊子館?)落腳」的圖卡,假若支持者們加以附和,豎起大拇指按讚,反倒是助長了民代繼續為之的扭曲心態。回過頭來,繼續壓榨政府各部會,務必要分塊大餅來給地方鄉親享用,但卻絲毫沒有從宏觀格局去思考政策,沒有察覺自己的作為,是在將國家政策「碎裂化」的過程,一旦偌大份額的預算都流於嘉惠地方的「肉桶法案」,則政府還有多少餘力去擘劃像「淡江大橋」這般的劃時代工程呢?
(一如我最喜歡舉的高鐵設站案例,這本該秉持著交通專業,按人口需求、使用頻率、接駁便利性等指標評估,但如今變成是各地方首長與民代喊價的場域,為了滿足鄉親需求,到處設站,「高鐵」都成了「慢鐵」了。)
大家都只聽過「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但卻鮮少思考「前人砍樹,後人遭殃」的後座力。反覆的說,政策是延續性的,大型工程尤其如此,假若各黨各派都短視近利的只想著眼前利益,只為了搶資源而陷落到「剪綵文化」的淺碟迷思,則國家級的工程要付諸施行,勢必都將遭遇嚴峻的挑戰,試問台灣要邁向卓越,又有甚麼底氣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