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來臨,國人發展出新的生活方式,國內旅遊大爆發就是一例,但全球恢復開放後,國旅是否又要進入寒冬?

現在政府大力推廣安心旅遊,並加上住房補助和振興券的配合,目的就是希望刺激國內經濟。但迎來的卻是「報復性消費」,這意味著這波國旅爆發期只是曇花一現。目前全球疫情尚未結束,民眾避免跨國旅遊,取而代之的是澎湖、綠島、蘭嶼和花東等地區。但這些地區能負荷如此大的人流嗎?

離島資源有限,尤其水資源,而這些離島頓時又湧入大批人潮,而旅館住房又需消耗極大的用水量,使得遊客與居民都可能面臨缺水的問題。而環境面對如此大的人流必定會受到衝擊,尤其是澎湖和小琉球的珊瑚生態,而國人一到這些地方又必定要去浮潛,迎來了旅客,但卻可能失去能永續發展的生態。

以端午連假為例,高速公路頓時成為大型停車場,所有人趁著四天連假湧入花東,平常五日都沒人使用的隧道瞬間擠滿車,使隧道負荷瞬間增加。假期結束民眾又匆匆趕回北部準備隔天上班上課,而花東地區又回到平日遊客稀少的樣子。

樣的旅遊真的能使身心放鬆嗎?旅遊不該是走馬看花和大啖美食而已,政府應該致力於發展地方特色,使這些光觀景點一年四季都有旅客進入,而不是連假時才湧入大批旅客。

例如花東地區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同時也有原住民的文化,政府就該善用自然和人文資源打造在地觀光特色,使遊客能漫遊花東,由不是去發展熱氣球節,這種隨地都可以舉辦的活動,而金門就有豐富的戰地文化,澎湖則有壯麗的自然景觀,政府應依各地特色打造不同觀光模式。

國旅補助在疫情前就已經開始了,我認為不該用住房補助作為旅遊的誘因,應該用這些錢發展在地特色,打造永續性的觀光模式,因為預算一旦花光,疫情又結束時,國人又通通跑到鄰近的沖繩、泰國、菲律賓等地方。如同日本景觀設計師山崎亮所說:「不是打造出一百萬人來一次的島嶼,而是規畫出能讓一萬人來訪一百次的島嶼。」這就是目前國旅所面臨的課題。

或許這些補助對旅宿業、觀光業來說是場及時雨,但倒掉的旅行社、飯店不在少數,這意味著補助的成效其實有限,到頭來,還是要從國人的旅遊心態開始改善,旅遊不該是速食,快速地走過看過,而是該多花點時間體驗在地生活,了解在地文化,而這又有賴政府協助地方發展在地特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