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04年政府將原有的《兩性平等教育法》修訂為《性別平等教育法》,台灣的教育政策也從傳統二元的兩性教育,延伸轉化成為更具普遍性的性別平等教育。

  近年來性別平等教育逐漸受到社會上的重視,學生們在各個求學階段接受到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其中性別友善廁所議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距離相近,這個有別於傳統兩性廁所的公共設施正在普及,但你實際使用過嗎?你能確切描述什麼是性別友善廁所嗎?

  2011 年,世新大學將兩間男廁改成有小便斗、坐式馬桶、蹲式馬桶與無障礙空間的「性別友善廁所(all gender restroom)」,至此「設置性別友善廁所」的議題在台灣社會開始受到重視和討論。

什麼是性別友善廁所?
1. 性別友善廁所(all gender restroom):又稱無性別廁所、中性廁所、通用/共用廁所。
2. 無論使用者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為何,皆可方便使用的廁所。
3. 廁所內設置有小便斗及坐式、蹲式馬桶,為保障使用者個人隱私,所有小便斗及馬桶皆配有完整隔間。

為什麼需要設立性別友善廁所?
1. 解決男女廁比例不足的問題,提供廁所使用率。
2. 照顧到非傳統性別特質者的需求。
3. 促進性別平權,增進性別友善氣氛意即,讓廁內空間不以生理性別作為區隔,任何性別的人皆能安心無障礙的如廁。

  為什麼會有「需要性別友善廁所」這樣的呼聲出現呢?當廁所的使用者不再侷限於男女兩個性別,當在性別平等教育的影響之下,我們可以爭取更多的權益,不僅是為了不同性別且有需要的人,也是為了未來可能會有需要的自己。

  我們透過網路問卷隨機調查100位台灣大學生對於「性別友善廁所」的看法與認識,調查顯示:有近9成(88%)的學生知道性別友善廁所,但超過半數的人並沒有使用過(76%),大部分學生都知道有性別友善廁所的存在,可惜的是,只有少數人使用過。現代社會中或多或少保有傳統兩性框架的觀念,認為男生該使用男廁、女生該使用女廁,而導致大多數的廁所興建皆以男女廁劃分,大眾優先選擇傳統兩性廁所,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置量依舊有增加的空間。

  調查結果中,逾7成(72%)的學生皆認為性別友善廁所擁有安全和隱私的問題,以及會對於如廁時有異性經過而感到不習慣和尷尬;其中認為廁所都蓋在陰暗的角落或沒有足夠照明的比例較高(57.3%);再加上近五成(46.7%)的大學生認為男女使用廁所的習慣不同,一起使用不衛生,這些皆成為導致性別友善廁所的使用率偏低的原因。

  對於進入性別友善廁所會不會被貼上「跨性別」、「雙性人」的標籤,7成(70.7%)的學生持否認的態度,大部分的學生(66.7%)認同性別友善廁擁有其實用性。當社會逐漸改變時,舊有的觀念及形式將會不停的做更迭,在性別平等上逐漸受到重視,也顯現出目前社會對性別宣導上的落實。

  先撇除性向問題,當急需使用廁所時不必再去考慮是否為自己的性別,父母親帶小朋友進廁所時也來的方便許多,再著考量到特殊族群這方面,我們能為他們做的就是保護,同樣生活在這個土地,大家都是父母的孩子,彼此將心比心,互相考量,放下舊有的觀念,對於這樣的性別友善廁所應該要好好推廣,讓民眾能體驗此機制帶來的改變。

此為針對台灣大學生對性別友善廁所的態度調查之結果報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