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在影視和綜藝上慢慢崛起,反觀臺灣的節目卻慢慢倒退,尤其是綜藝節目,下圖可以看出臺灣節目的衰退:

是甚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綜藝節目製作經費臺陸相差35倍以上

臺灣有名的綜藝《康熙來了》平均一集50萬台幣,在我國已經算是高製作費,相較於中國綜藝平均一集3381萬,《奔跑吧兄弟》第二季甚至飆升到一集8000多萬。經費雖然不是萬能的,但缺乏經費卻是萬萬不能,沒有經費就付不起藝人通告費,付不起場地或外景的費用,付不起後期特效等技術,甚至付不起好的服化裝扮。然而這些條件都是綜藝節目重要的元素,若沒有一個好的製作,觀眾自然不會選擇。

 

綜藝節目缺乏原創與新內容

       近十年來中韓綜藝節目大幅上漲,許多節目創新的內容都讓人耳目一新,如湖南衛視在2018年自製的節目《幻樂之城》,以唱演結合的全新表演形式,加上現場實演無剪輯使節目成為一個即興的音樂電影拍攝舞台,這樣大膽的藝術手法鮮少有人敢嘗試,除了製作精良且創新的同時也表達出欲傳達的思想,可以說是一個內容新穎的節目。

 

同樣在2018年愛奇藝打造了中國首檔國風文化創新推廣唱演節目,這種文化節目融合現代流行表演與觀眾投票的互動,成功擺脫枯燥的標籤,同時也用一種容易被大眾接受的形式與風格達到推廣文化的效果。反觀台灣的綜藝節目,還停留在多年前的內容形式,尤其是談話性節目越來越多,用的卻多為老梗,讓人感到厭倦。當大家都在往前走,而我們停滯不前,就是退步的開始。

 

臺灣電視台無心培養新節目

電視節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收視率,在如今不景氣的市場下,製作單位似乎也無法給觀眾足夠的時間,去和一檔新節目培養感情,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經費,加上現在看電視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很少人會注意到最近電視出了甚麼新綜藝。

 

長久累積下來,製作單位滿足於不多花錢但又性價比高的節目形態,也就是談話性節目,因此不去思考如何創新,如何做原創。即便你增加了經費,也沒人敢當創新的第一人,因為臺灣綜藝節目的路越走越窄,格局視野變小,成長太慢導致畏首畏尾,沒有創意工作者該有的長遠目光與大膽的想法。就像一個人長期買便宜的路邊攤衣服,你突然給他幾萬讓他去買名牌衣服,他會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麼挑怎麼花。

 

節目沒有挖角培養人才,沒有製作原創節目,為了節省成本不斷重播,所以觀眾不再買單。

 

藝人和幕後工作人才外流

       其實這兩者與臺灣綜藝節目的消亡脫不開關係,藝人外流是顯而易見的事,沒有跳板讓素人或小藝人有更多機會露面,而頂流藝人似乎也沒有更好的平台可以突破,因此大量外流。幕後工作人員如製作人、技術人員沒有好的發揮空間,也跟著外流,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當外面有更大的舞台、更多的資源時我們留不住這些人才,更做不出好的節目。

 

最後,身為傳播學院的學生,其實我覺得臺灣從來不缺人才,但是電視台與政府應該建立共識,努力製作優質原創節目,並針對頻道發展做長遠的規劃,同時也要考慮現在的趨勢,開發網路平台。最重要的是,積極培養專業的人才,留住這些影視工作者,才是電視產業創新的基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