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就待在家裡然後嫁人吧!”。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爸爸用了這句話來斥責求職失敗的金智英。雖然媽媽以“現在都什麼年代”來反擊,但依然難掩這社會一直存在的重男輕女性別歧視印象。

 

金智英,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看似幸福美滿,連金智英自己也覺得很幸福,但有時卻覺得自己好像被困住。金智英,正反射出這社會中每一個妳的影子。電影層層揭開在父權主義的社會下,一個女人的渺小,內心的嚮往和空洞。它藉由金智英從小到大的日常經歷,帶出女性長期在這社會中所遭遇的不公平及冷落待遇,於是漸漸失去自己,最後“生病”。

 

自古以來,我們受社會風氣、傳統文化等環境影響,導致重男輕女觀念普及。雖然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得知,台灣的出生性別比自2016與2017年度皆相同的1.076到2018年的1.069,在對比國際文獻中的人類自然出生性別比之下的1.02至1.06來說,我們正走向平衡的趨勢,代表台灣過往對新生兒的性別選擇傾向漸漸消失,性別平權逐漸獲得認同。然而,在這“看似”性別愈來愈平權的社會,其實仍存在著性別刻板印象。或許社會對女人的規範早已根深蒂固,於是我們仍常被“女人就應該”的話語束縛著。

 

女人就應該結婚生子,這雖然普遍于上一代思想,但現今社會女人很多時候都依然被這樣規範。曾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女人若不結婚生子,就不算是個完整的女人”。這句話隱藏著對於女性地位的不認同,甚至帶有鄙視感。如果一個女人要透過另一半來賦予自己價值,可見女性在性別權利中是多麼的不公。試想想如果一個女人沒了夢想,失去了自我方向,即使丈夫再多疼愛她,孩子再怎麼孝順她,她也不再是一個完整的自己。

 

女人一旦結婚,就代表不再是自己個人。那些原先的夢想,擁有的智慧,為了迎合新的身份與階段,無奈地都得放下。曾經我一度認為,反正以後都是嫁出去的,那我讀那麼多書來幹嘛。我知道這想法很悲觀,但我相信很多女人也曾這樣懷疑過。

 

婚姻是生命的一個過程,彼此兩情相悅,長相廝守。它是兩個人的事,可女人往往都在裡頭被犧牲。婚姻裡女人猶如附屬品,用來襯托男人的社會地位,自己卻不斷地被埋沒。即使在背後為家庭任勞任怨地付出,換來的也只是他人眼中的理所當然。其實很慶幸自己能接受完整的教育,如果和上一代比較,她們常因為生活環境的局限而失去了更多自主權。只要時間到了,她們卻只能選擇出嫁,成為他家的好媳婦、好妻子。所以面對下一代,她們都像金智英母親那樣,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兒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非常感恩身邊就有這麼一個她存在,她是我母親。即使生活再辛苦,她都希望我們完成自己的學業。一個女人可以為家裡的犧牲,並非三言兩語能述盡。像是必須抗下家族的壓力,光宗耀祖。我家有六個姐妹,可見我父母多想生個兒子。直到小妹出生時母親已是高齡產婦,卻依然頂著生命危險生下她。母親常說幸好那時我們有錢,不然就給人家看不起,現在想起更是心疼。面對輿論她為了我們得忍氣吞聲,常常叮嚀我們做好自己本分,要對長輩有禮貌且相互尊重,我知道母親是希望我們不要同被他人瞧不起。

 

無可否認我身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父親雖然疼愛我們,但難免也會有所保留。我是家中第一個出國的孩子,面對現階段家裡經濟問題,多少會聽到親戚們的指指點點。“家裡都沒錢,一個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找個人嫁了算”,甚至“找個人嫁了”這句話也從爸爸口中說過。看到金智英在求職過程其父親也這麼對她說,心裡感同身受,頓時覺得身為女人真的很無能為力,難道我們只能活在社會的認為當中嗎?

 

21世紀,我很幸運因為我不是82年生的金智英,雖然依然被原生家庭的價值觀框住。如果你問我會討厭自己生長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嗎,其實不會。因為我知道比起長輩們的經驗,我算是綽綽有餘。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我有權利為自己發聲,我能做的比他們多太多,甚至我可以親自決定自己的幸福。

 

我堅信,性別生來平等,每個人都有追求理想的自由,幸福也是。於是,女人不應該被婚姻束縛著自己,男人更不該把女人困在婚姻刻板的牢籠裡。婚姻本該同舟共濟,彼此相依相惜。女人為家庭的犧牲其實跟男人的辛勞一樣。因此只有相互體諒,共同扶持,無論是兩性之間,或是現實社會,女人才能從中找回幸福,擁有快樂。

 

女權主義隨著性別平權漸漸昂首,社會上女性的地位確實受到一定重視,倘若要完全獲得社會的認同,路途依舊遙遠。女人要克服的不止是社會的眼光,舊有的保守思想,更重要的是自我的認同。我們可以厭倦這個社會對我們的規範,但不可否定我們的價值。面對現實賦予我們身份的壓迫,我們必須好好認清自己存在的意義,只有相信,我們才能改變。辛苦了金智英,就讓我們用現有的方式,為自己努力一次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