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嘴仔」(圖上)、「赤嘴給」(圖下)。
「赤嘴仔」,又稱赤嘴蛤,嘴巴紫紅、身黑黑(簾蛤科),為環文蛤屬的一種,因為是環保保護的指標產物,牠只能生存在乾淨無污染的泥沙地裡,無法人工養殖,漁民只有在退潮時,到海邊或河口的溼地才挖掘的到,採集非常辛苦。
(「赤嘴仔圖片來源,見http://163.20.52.71/stu635/cwpspage/yaw/san/new_page_44.htm)
在這以前,我沒吃過醃赤嘴仔,但偶爾會吃到「赤嘴仔」煮湯,真是美味。
有一年,開車要回台北,順道去台中訪友,媽媽替我準備的「赤嘴仔」,就順便成為伴手禮,回台北後,老朋友讚不絕口,說從來沒吃過這種海鮮,每次遇到,他總唸唸不忘「赤嘴仔」這件事。
其實,這幾年吃到「赤嘴仔」的機會,似乎越來越少,我不知是否與六輕有關,但看到現在罐裝「醃赤嘴仔」出現,似乎已有大量捕撈的現象,是好是壞很難說,對漁民而言,多增加一種收入,也許是好的,但是否會造成「赤嘴仔」資源匱絕,也令人擔心。
還沒時間去問「赤嘴仔」,是否已有人工養殖的技術,就像國中同學曾界崇自己研發,將野生的「馬蹄蛤」(學名紅樹蜆,馬蹄蛤是他自己取的)轉為人工養殖,目前已成為餐廳的熱門海鮮,而且是獨一無二的產品。(http://matige.sowa.tw/page/)


馬蹄蛤主題館(圖下)、學名紅樹蜆的馬蹄蛤(圖上)
紅樹蜆與「赤嘴仔」生存環境類似,如果能夠繼紅樹蜆成為人工養殖,或許是不錯的經濟作物,但若只為了增加收入大量採集,也未必是好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