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金門拋傳單案揭示:中共認知戰滲透正走向日常化
2025.11.07 | 10:11
中國籍盧姓男子6日上午在金門縣政府前拋撒「統一臺灣」傳單、手持五星旗與中華民國國旗並高喊統一口號,引發社會關注。此事件不僅是個別違規行為,更折射出中共長期對臺進行「民間統戰」與「輿論滲透」的策略模式。陸委會隨後表示,將追查該男子是否受邀來臺及背後可能的組織運作,並對相關邀請單位進行裁罰。此案雖已由移民署強制出境處理,但其象徵性與政治性不容忽視。此事件並非單純旅客脫序,而是中共對臺「軟性統戰」與「低強度滲透」的延伸。本文將從事件本質、統戰操作、社會反應及防制策略四個面向進行分析。民間行動包裹政治意圖盧姓男子透過小三通來臺,以觀光名義入境金門,卻進行拋撒統一傳單與展示政治旗幟的行動,明顯違反入境目的。此種行為乍看似個人行動,實則具高度政治象徵意涵。首先,其選在金門——兩岸象徵性最強的前線地點——發起「統一」宣傳,極可能是刻意挑釁行為,企圖製造媒體曝光與輿論對比。其次,此行動反映出中共統戰策略中常見的「以民掩政」操作,即由個人或非官方身份進行政治性行動,以模糊官方責任,達到擾亂臺灣社會心理與媒體議程的效果。此種「低烈度統戰」手法,不需武力介入,即能在政治與心理層面製造波瀾。滲透以和平之名行擾亂之實中共長期以來透過宗教、旅遊、學術與文化交流等名義滲透臺灣社會,建立「民間友好」包裝下的統戰管道。盧姓男子的行為與中共宣傳路線吻合,其拋撒傳單的文句、旗幟組合與口號皆與中國官方宣傳相似,顯示背後存在策動或默許。中共藉由「民間交流」形式試圖在臺灣內部引發爭議,塑造「統一論述」可公開出現的氛圍,削弱臺灣社會對敵我界線的警覺。此種「民間化滲透」的特點在於操作靈活、難以追責,一旦引發輿論效應,便能達成「內部撕裂、外部觀感混淆」的雙重效果。透過類似個案累積,中共意圖逐步讓「統一言論」在臺成為常態,藉由心理滲透改變社會輿論結構。民主社會的冷靜處置與輿論戰防線事件發生後,金門縣府與保全人員即刻制止並通報移民署,移民署於下午即執行強制出境程序,展現法治社會的應變與執行效率。相較於中共動輒以政治化手段處理異議,臺灣展現出以法律為依據、理性應對的民主韌性。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該事件雖應依法處理,但不宜過度渲染,避免陷入中共預設的「製造社會對立」陷阱。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中國網路平台刻意放大此事件,包裝為「臺灣限制言論自由」的反向敘事,顯示中共在宣傳戰層面已將此案納入輿論操作。這也凸顯出我方在處理此類事件時,除執法之外,仍須結合輿論引導與國際溝通策略,以防止被敵方扭曲為宣傳素材。強化滲透警覺與跨部會監控陸委會明確表示將查明盧姓男子是否有在臺邀請單位,並對可能的共犯網絡予以裁罰,這顯示政府正採取跨部會聯防的思維來因應滲透事件。未來應持續強化小三通、團客簽證與民間交流審查機制,尤其針對具有政治意圖的特定人士或團體,應建立風險預警名單。同時,應加強地方政府與中央之間的情報回報鏈,避免基層行政機構成為統戰宣傳的突破口。在心理防衛層面,政府可藉由教育與媒體宣導,提升民眾對統戰行為的辨識能力,建立「理性警覺、法治處理」的社會共識。面對中共藉由個案滲透製造影響的長期戰術,唯有結合法律、情報、輿論三方力量,方能構築全社會的認知防衛網絡。 金門「拋傳單」事件看似偶發,實則反映中共統戰滲透策略的持續深化。透過「民間化、低強度、心理戰」三大特徵,中共試圖在臺灣社會中植入「統一」議題的合法化種子。臺灣政府的快速反應展現了法治民主的成熟,也提醒社會在開放與自由中仍須保持防衛意識。唯有透過制度強化、教育滲透防衛、輿論主動定調,臺灣才能在統戰滲透的灰色戰場上維持認知清明與國家安全的穩固。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