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方宣稱印度外長承認臺灣屬中國,印方隨即駁斥」的事件,再次揭示中共慣用的外交輿論操作手法。透過單方面釋出片面談話紀要、刻意操弄國際論述敘事,意圖擴大「一中原則」影響力,進而誤導外界對他國對臺立場的認知。此舉不僅損及雙邊外交互信,也對臺灣國際空間構成認知挑戰。本文將從中共操作手法、印度反應模式、外交信任風險與臺灣可能應對策略等四面向進行分析。
操弄雙邊談話紀要,強化「一中」對外敘事
中共此次於會後迅速以外交部名義發布中印外長會談紀要,聲稱印度外長蘇杰生表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僅發表中文版本,並未提供英文原文供外媒交叉比對。此一作法符合中共慣常的「話語先行」操作,即先透過國家級話語管道對外釋放政治性語言,爭取國際輿論場的先聲。藉由放大「外國官員認同一中原則」的敘事,意圖建構「國際普遍共識」的假象,對臺形成國際認知孤立壓力。特別在臺灣正積極拓展國際友台網絡之際,中共選擇操作中印關係中的臺灣議題,也顯示其意圖於區域強權國家間爭奪話語主導權,並擴大外交戰線壓力。
印度迅速澄清,凸顯中共操作破綻
對比中方片面公布紀要的手法,印度透過媒體放出政府知情人士的說法,強調「對臺立場未變」,並指出「與臺灣關係聚焦於經貿、科技、文化合作」,清楚否認中方的片面引述。更關鍵的是,知情人士進一步透露蘇杰生曾當面質疑王毅,為何中國可以與臺灣互動而印度卻被要求切斷往來,反讓中共話術陷入自我矛盾。印度的澄清展現出其在外交自主與戰略平衡上的立場清晰,也說明在中印關係緊張背景下,印度並未順從中共的對臺論述操作。此舉對中共構成外交反挫,也對其他被誤導或壓力下沉默的國家提供反制範例。
雙邊關係信任風險升高,區域外交操作難度增加
中共對雙邊高層會談內容進行單方詮釋,已非首次。過往亦曾於與歐洲國家、非洲政要會晤後發表與對方實際表述不符的會談紀要,引發爭議。此種操作雖有短期輿論操作成效,卻也逐漸侵蝕中方與他國外交互信,特別是在中美印三角競爭日益激烈的亞太區域,更增強各國對中共話語可信度的懷疑。在全球逐漸意識到資訊戰與認知操作風險的背景下,中方此舉反而加深各國對中共外交誠信的警戒,使其未來爭取國際支持更加困難。長期而言,這將削弱中共在區域外交與多邊平台上的影響力。
臺灣應善用破口,強化國際敘事與外交抗衡能力
面對中共對外施壓與認知操作,臺灣應把握此次事件所突顯的國際輿論反彈契機,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對話,強化外交透明與資訊即時回應的能量。除可透過外交部對外發聲,也可藉由立法外交、智庫論壇與媒體合作,公開揭露中共操弄對話內容的慣例,提升國際對此類作為的警覺與反感。此外,也應強化與印度民間、智庫、媒體與產業的對話,發展超越外交部門的人脈網絡,以維持臺印關係在戰略模糊中持續前進。此事件也提醒我方,對中共任何「對外釋放敘事」的動作,都需即時掌握、快速回應、主動定調,確保國際對我方立場的認知不被扭曲,避免中共以假訊息方式逐步改寫臺灣的國際定位。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