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自4月1日再度於臺灣周邊發動大規模軍事演習,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未設定任何軍演代號,卻動員陸、海、空與火箭軍,展現高度實戰性與持續性。中共專家更以「家常便飯」、「新常態」為名,試圖將對臺軍事威脅合理化、日常化,進一步形塑「臺灣受控於中國軍事壓力」的政治氛圍,從演習內容與官方話術來看,中共正試圖透過常態化軍演,使臺灣社會習慣威脅存在,進而削弱抗中防衛意志,本文將從「去代號軍演」的政治意涵、軍事行動常態化的戰略目的、中共對臺話術的新一輪操作,以及臺灣應如何調整因應策略四個層面分析。
打造「無聲壓迫」的新形式
過去中共對臺軍演常以「聯合利劍」等命名方式進行象徵操作,透過命名強化特定訊號釋放與心理恫嚇;而此次無代號軍演,卻更突顯出中共意圖將軍事威脅融入日常的戰略設計。所謂「無名而有實」,中共藉由不再公告演習名稱,讓演習行動更顯自然、頻繁、不受節奏限制,目的在於淡化其威脅性表象,卻實質擴大對臺壓力。這種形式不僅便於靈活操作,亦可隨時升溫甚至轉入實戰狀態,使我方防衛壓力常態化、難以鬆懈。
塑造臺灣「處於掌控中」的印象
中共透過不斷的軍事演練,涵蓋海空警巡、對陸打擊、戰區聯合等實戰科目,試圖製造出一種「臺灣時刻處於解放軍火網中」的訊號。張弛所稱「家常便飯」,實則透露中共欲將臺灣問題軍事化、內部化的企圖。這種常態化軍事壓力,目的在於耗損臺灣軍心士氣,並向國際社會輸出「臺海局勢不穩責任在臺灣」的錯誤敘事,同時逼迫友臺國家在外交與軍事合作上保持距離。對我而言,這是變相的「壓迫即和平」話術。
將防衛自主詮釋為對立挑釁
中國官媒與學者持續將我方防衛政策與民主制度詮釋為「挑釁一中原則」,並反過來合理化中共軍演。例如,陳桂清所稱「臺灣將中國定義為敵對勢力,升高兩岸對立」的說法,便是典型的反向指控,試圖顛倒視角、模糊主因。這套論述配合軍演影像與宣傳話術,意在弱化國際對中共挑釁行徑的譴責,同時擾亂臺灣內部視聽,營造「臺灣自找麻煩」的錯覺。這也凸顯中共已將軍演納入其「輿論戰、法律戰、心理戰」的系統工程。
強化監測、溝通與韌性戰略
面對中共軍演常態化與模糊化威脅,臺灣必須升級應對層級與模式。首要之務是建立更加即時、準確的軍演監測與資訊揭露機制,避免民眾受困於不明確訊息與恐慌情緒。同時,應加強對外溝通,向國際社會說明中共軍演並非回應所謂挑釁,而是長期侵壓臺灣主權的手段。此外,在社會層面應深化全民防衛教育,培養面對灰色地帶威脅的心理韌性,使中共即便無聲演訓,也難以削弱臺灣民心與抵抗意志。唯有超前部署,才能讓「常態化威脅」無法內化為「日常化麻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