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志願役士兵的穩定性,是影響部隊戰力與防衛持續性的關鍵。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公布資料,2021至2024年間,國軍共招募超過5.2萬名志願士兵,卻有近1.3萬人提前退伍,賠償金總額逼近9億元,提前退伍率高達近25%。這不僅顯示留營政策效果有限,更反映當前招募制度、服役環境與軍職認同間的結構性落差。若不正視此問題,恐將影響未來國軍人力結構與國防整體穩定。

志願役提前離營成常態,制度吸引力須檢討

儘管志願士兵每年皆有穩定招募,但從2023至2024年,提前退伍人數已是2021年的兩倍,顯見人員離營問題並非個案,而是制度性困境。這些提前離營者明知須賠償高額金額,仍選擇離開,反映的是對服役生活的失落、未來發展的疑慮,甚至可能是對軍中環境、訓練節奏或管理方式的疲憊與無力感。軍方若僅靠賠償條款維繫服役年限,而未從制度與文化層面解決問題,恐怕無法遏止這股「賠錢也要走」的退伍潮。

招募目標連年落空,留營更顯迫切

國防部2021年度曾達成105.34%的志願役士兵招募率,顯示當時招募政策仍具吸引力,但2022年起連年未達標,招獲率僅落在88%至91%之間。人力補充不足的同時,又有大量人員提前退伍,形成「進不來、留不住」的雙重壓力。這不僅造成部隊編現比不穩定,也提高基層士兵與幹部的工作負荷,形成惡性循環。若無有效強化招募吸引力與留營誘因,未來國軍基層戰力將面臨空洞化風險。

賠償金無法彌補戰力損耗,必須系統性改革

雖然提前退伍人員須繳納數十萬至百萬不等的賠償金,但這些金額無法真正彌補部隊戰力損失。訓練一名合格士兵所耗費的時間、人力與資源遠超過其個人賠償金額,且大規模退伍還將導致經驗斷層、戰術傳承困難、訓練品質下降等連鎖效應。因此,政府與國防部必須系統性檢視志願役制度,包括是否提供具吸引力的職涯發展、心理健康支持、合理的生活與晉升空間,並建立能長期支撐官兵留營意願的政策架構。

在全民國防與募兵制全面推行的背景下,穩定、專業的基層人力是軍隊能長期運作的根本。與其不斷以預算擴張支持招募與補人,不如正視志願役士兵的流失原因,從源頭打造更具承諾感與歸屬感的軍職環境。唯有讓年輕人願意進來、也願意留下來,國軍戰力才能真正穩定並逐步提升,否則再高的招募數據,最終都只是帳面上的短暫成績。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