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緬甸發生芮氏規模7.7的地震並波及鄰近地區,泰國曼谷一處由中國中鐵十局參與承建的大樓在地震中倒塌,此一事件再次觸發國際社會對中國輸出型基礎設施品質的高度關注與質疑。這並非孤立事件:過去十年內,從厄瓜多的大壩裂縫、巴基斯坦的水力設施失效,到烏干達水電工程的結構缺陷,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眾多建設項目已屢遭「豆腐渣工程」的批評。這類事件不僅動搖中國於國際發展合作中的技術形象,更對其透過工程輸出鞏固地緣戰略地位的政策構成實質挑戰。本文旨在系統性探討工程品質問題、具體案例回顧、戰略挫敗及國際輿論轉向等多重層面,揭示中國海外基建計畫所面臨的深層結構性困境。
中國基建輸出的品質結構風險
中國建築企業之所以能於國際基建市場中攻城掠地,主要憑藉低價投標與迅速完工的能力。然而此種商業模式往往以犧牲品質監控、施工標準及長期維護機制為代價。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缺乏嚴格監理制度之背景下,這類由中國國企承建的工程更容易出現設計簡略、材料劣化、監工失能等系統性問題。以曼谷倒塌大樓為例,儘管尚在調查中,但中國承建商過往在風險預測、地震評估與耐震設計方面屢有疏漏,已使各國政府與技術機構對其專業能力產生結構性不信任。這種品質風險不僅危及生命財產安全,更可能演變為外交爭端與合約糾紛,進一步拖累雙邊合作進程。
高風險工程的地緣反噬
厄瓜多的科卡科多辛克萊水壩在短時間內出現數千裂縫,巴基斯坦的尼肋姆-吉魯姆水電工程因水力隧道裂縫而停運,烏干達的伊辛巴與卡魯馬水電廠也因設計與設備問題造成長期維修與延宕——這些事件構成一系列系統性失誤的實證。相關工程原本作為象徵中國援外形象與技術實力的「旗艦項目」,卻因品質問題頻傳而轉化為負面符號。受援國往往需自負維修與仲裁費用,造成財政與政治雙重壓力。更嚴重者如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口,因債務違約最終轉交中國營運,激發當地主權爭議與社會抗議,顯示「工程外交」可能轉化為主權與資源控制的敏感課題,進一步削弱中國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的道德正當性。
地緣經濟佈局失靈:中國工程戰略的擴張困境
「一帶一路」作為中共試圖重塑全球治理格局的旗艦政策,其初期確實促成多數發展中國家接受中國資金與技術的引入。然而,隨著項目爛尾頻繁、債務風險升高及地緣政治緊張升溫,不少國家逐步調整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包括馬來西亞縮減大型基建項目、印尼對高鐵項目重新談判、乃至中亞國家尋求與歐洲或日本企業合作,皆反映出「一帶一路」已由初期的狂飆擴張階段進入戰略調整與地區性受限階段。中國雖透過「全球發展倡議」試圖修補外交落差,但在基建品質未獲根本改善前,相關舉措多淪為象徵層級的宣示。
國際認知與信譽崩解:中國品牌在全球的認同危機
「中國製造」長期以來在國際市場中與廉價與高效率劃上等號,但如今卻逐漸成為「低品質、高風險」的代名詞。尤其是與公共安全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領域,當工程失效或潛藏風險逐一浮現,不僅削弱中國企業的國際承攬能力,也使受援國民眾與決策者對中資項目產生深度疑慮。泰國曼谷倒塌事件於媒體放大之下,不僅引發東協區域對中國技術輸出模式的再檢視,也波及整體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可信度。除非中國政府與相關企業能展開全面品質審查、增強透明機制、並接受國際監督,否則「一帶一路」所代表的不再是發展契機,而是潛藏風險的代名詞。
結語
中國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海外工程輸出策略,儘管初期確實推動了地緣經濟整合與外交擴張,卻在品質爭議與責任缺口交織下,進入信任與合法性雙重危機的深水區。曾被中共官方視為促進「全球南方」互惠發展的象徵性政策,如今在實務層面面臨全面重估。若中國無法在制度與技術層面徹底改革其工程管理機制,並回應國際社會對透明度、環境與社會標準的要求,其對外基建輸出將不再具備說服力,反可能成為其全球戰略的長期負資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