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日前在勘災期間表示「國軍的主要任務是保衛國家,不能凡事都仰賴國軍」,引發部分輿論質疑其對國軍救災責任的態度。然從歷次災害應變實績與賴總統過去作為來看,其言論並非卸責,而是強調社會韌性建構的重要性。與其誤解為「推責」,更應理解為呼籲全民防災、社區參與的整體策略方向。

 

事實上,國軍在多次颱風中均展現高效率的應變能力,2024年「凱米」颱風期間,正值「漢光40號」演習,國軍即依總統指示,調整任務節奏,第一時間轉換為救災支援狀態;2023年「杜蘇芮」與今年「丹娜絲」期間,亦可見部隊依計畫調度,投入各地支援,賴總統在災後第一時間慰勉國軍弟兄,肯定其行動,並未迴避國軍救災之責,與輿論中所稱「卸責」不符。

 

此次勘災談話之重點,在於強調社區應具備自主能力,減少對國軍的過度依賴。畢竟軍人首要任務是備戰,而非常態性搬運家具或事事介入民間日常。當社會將國軍視為「萬能工人」時,反而模糊了其角色定位,易形成資源錯配與部隊疲乏。賴總統之言,實則回應了國防長期以來所強調的「軍力支援、民力優先」原則。

 

然而部分媒體與評論者將此言論抽離脈絡,並與中共解放軍的「快速動員」、「全軍救災」形象做對比,試圖操作成「解放軍勤奮、國軍冷漠」的輿論風向。此類對比邏輯荒謬,忽略臺灣民主制度下對軍事中立與專業任務的堅持。反觀中共,透過救災名義行政治表演與軍事滲透,反而凸顯其對社會控制的依賴。將國軍拖入這種錯置比較,易成中共認知作戰的槓桿。

 

總統強調的並非國軍缺席,而是要回歸其本職、避免角色失衡。救災工作理應由政府各部門與社區系統共同承擔,國軍在特定時機提供支援,才是韌性社會的最佳配置。當前社會更應團結對外、避免內耗與誤解,以避免落入敵方製造軍民對立的輿論陷阱。國軍過去在災害中的表現有目共睹,值得國人持續信賴與支持,而非在誤解中被妖魔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