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逕付二讀」是藍白暴衝?還是政客的「阿茲海默症候群」?
2025.11.20 | 09:36
日前藍白聯手再次修改財劃法,明文規定中央給地方的補助款不得少於前一年度。對此,民進黨立院黨團召開記者會,痛批藍白濫用立意良善的「逕付二讀」議事程序,將特例常態化,完全漠視國會民主。那麼,「逕付二讀」是甚麼?先扼要的來個立法小科普。正常的立法流程,經一讀分由特定委員會審議後,法案就會進到委員會,等待召委的排案。為什麼各黨都要搶召委,這就是貓膩,因為只要召委不排該案,那案子就會無限期躺在委員會,直到任期屆滿,就會無疾而終。換言之,只有經過委員會審議完竣的案子(所謂的「出委員會」),才會再回到大院審議。但立院開議期間,就像學生的學期制,一個會期了不起十幾次審案機會,很多重要法案,可能因此就被埋沒在時間的洪流之中。基此,這才有了「逕付二讀」的立法程序,簡言之,就是跳過委員會審查,直接在大院處理即可,接續頂多交付朝野協商,一個月之後就可望三讀通過。確實,誠如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副書記者張雅琳委員所言,「逕付二讀」本是用於處理在國會朝野間具有高度共識、普遍沒有爭議的法案,才會援引的加速立法程序,其精神該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共識與尊重。諸如屢屢面對天災危難的重建、抑或是遭逢國際金融局勢驟變的因應對策,這種沒人會擋、刻不容緩的案子,理當才具有「逕付二讀」的正當性。如此看來,自本屆立委行使職權之始,藍白挾著多數頻頻援引「逕付二讀」的流程在審法案,確實有那麼點師出無名。但大家不妨去看看立法院的ivod,舉凡進入到委員會審議的政治性法案,真的有在對話、真的有試圖溝通?還是就淪為老柯一個人的秀場,為了替大罷免添加柴火,頻頻祭出「冗長發言」的杯葛策略,講古講到天荒地老。這麼搞法,若沒有尋求逕付二讀、跳過委員會審議來處理法案,豈不要一事無成了麼?更況,總覺得民進黨人是否都罹患了政客的「阿茲海默症候群」?當下話都說得正氣凜然,甚麼逕付二讀該是共識情境、不該特例變常態、悖離委員會中心主義……沒關係,記不起來,就讓我來回顧一下,端看這病徵能否緩和些。攤開綠營過去完全執政的立法歷史,2019年3月的《同婚法案》、2019年5月的《公民投票法》修法草案、2019年11月的《反滲透法》、2021年12月的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等,民進黨不都是以「逕付二讀」的方式來處理麼?試問這些案子,都沒爭議?朝野都存有高度共識麼?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公投法修正草案(公投與大選脫鉤的規定),那回是趁著國民黨立委以為開會終了、紛紛離席的時機,在藍營沒人在場的情況下,民進黨蔣絜安委員趁機提案突襲「逕付二讀」,擺明趁人之危,但當時卻還被綠委大讚是「天賜良機」而沾沾自喜。這一切,民進黨都選擇性遺忘了嗎?(根據先前媒體民調顯示,近六成民眾仍舊認為公投應該綁大選,藉由大選衝高投票率,公投才有通過的可能,這才是共識吧!)所以說,「逕付二讀」是藍白亂政?還是綠營典型的「綠能你不能」?大家心照了!屢屢聽著擔任黨團要職的不分區立委發言,有時候總覺得很氣餒,我國不分區立委的設定,立意在於藉由政黨的遴選,在各界場域拔擢社會賢達,將中立、客觀、專業的社會力納入國會,在政治觀點之外,提供截然不同的思維。奈何,您不覺得這些不分區立委,走入政治大染缸之後,不要說專業性全無,幾乎就成了黨的傳聲筒而已,完全沒有一點自我的創見,為了保住這位子,甘願淪為應聲蟲,讓這種不分區立委的設計淪為雞肋,不見專業性,還沒有直接的民意基礎,只不過多了幾隻按表決器的手,有意義嗎?不分區立委,為何會有遞補的制度,就是希望多幾個秉持個人專業與良知、膽敢冒犯高層的人格者,作為一輪明鏡,當政黨的防腐劑,在眼見黨走向歧路的當口,勇於說出真話,即便得賭上烏紗帽,也在所不惜,這才是不分區真正的價值所在吧!可惜,放眼當下,看到的盡是政治靠行的妥協,而不見勇者無懼的大無畏。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