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矚目的川習會昨日於韓國釜山展開,會中初步達成包括:中國承諾恢復購買美國黃豆、暫緩稀土出口限制、加強控管芬太尼流入美國;美國則宣布削減對中國商品徵收的芬太尼相關關稅等共識。外界解讀,美中雙方都各自得到了自己預期的成果,頗有暫時在經貿關稅戰休兵的意味。
按照過往的國際外交慣例,諸如此類具有開展時代里程碑的元首高峰會,理應在會後連袂發表聯合聲明,並簽署合作備忘錄等象徵性文件。然而,弔詭的是,整個川習會打從一開始,便全然不按牌理出牌,先是選在相對壅擠的小型會議室舉行會談,談判時間也比原訂的三個小時餘,一整個砍半、只聊了100分鐘即結束,接續會後雙方領導人也沒有舉行聯合記者會,川普甚至以趕著返美參加萬聖節派對為由,匆匆上機返國。如此輕率的態度,第一時間不禁讓人覺得,是否整個會晤過程有所不愉快,才會顯露如此冷漠的態度呢?
但事實上不然,除了本文一開始所點出的談判成果外,川普在返航的空軍一號接受媒體訪問時,盛讚與習近平的會晤是令人驚喜的,並形容這場會談是比滿分10分還要高的12分,顯見川普對結果相當滿意。
滿意,卻沒有溢於言表的喜悅之情?何解呢?
個人認為,這跟川普完全不重視「儀式感」的外交風格有關。對川普這種生意人出身的領導人而言,生意就是生意(business is business),比起各種表象的外交辭令與動作,他更加在乎的是,自己到底能夠獲得甚麼政治利益。價碼對了,一切都好談,拿不出像樣的籌碼,縱使搞同框,或也只是徒然。
奈何,我國的外交體系,始終還是自陷於傳統的外交思維,還在糾結賴總統就職周年了沒能過境美國本土,還在檢討駐美單位在米其林三星餐廳設宴無美方重要人士與會……這些過往被視之為解讀台美關係的外交動作,在川普這種非典型的政治人物身上,恐怕都不再適用。倘若一昧強求要將外交「儀式感」做好做滿,後果,恐怕會不堪設想。
就說此次川習會吧!當中完全沒有提及台灣問題,顯見美中兩國最在乎的首要之務,在於解決雙方對於經貿議題的歧見,諸如台灣定位這種始終懸而未決、也談不出個結果,充其量只是個政治表態,甚或還可能損及雙方友好默契的燙手山竽,雙方顯然都沒有觸及的意願。加上川普已敲定明年四月訪問中國,還有後續習近平回訪美國等友誼之旅,相信更加沒人願意破壞這個修補外交關係的關鍵時刻。
面對美中可能重修舊好的趨勢,按我方向來的「抗中保台」基調,勢必會更加急著展現自我,藉以避免在兩強的互動過程中,就這麼被邊緣化。基此,在典型外交思維的窠臼下,勢必更加汲汲營營、不惜一切代價的爭取總統訪美事宜,希冀獲得川普的關愛眼神,提醒他別老關注習維尼而已。
但美中如今擺明了就是要淡化台灣議題來換取友好空間,至少在川普訪中之前,根本不可能同意賴總統訪美,除非我方能提出讓川普不惜與習維尼撕破臉也拒絕不了的籌碼,但您能想像,那價碼是台灣可以承受得了麼?
換言之,放下「儀式感」,別再盡想些大國的外交表態、乃至於頗為無謂的過境外交,將外交場域拉回到經貿視野,重新盤點我國的籌碼,多點經濟、少點政治的與美方建立關係,或許才是當前氛圍下、最適的外交途徑。
簡單的說,就是不要當一個「麻煩製造者」!
一如川普在川習會前所說「台灣就是台灣」,我們就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這一點,你知我知,相信全世界也都心知肚明,真有需要時不時的掛在嘴邊,只為了逞個口舌之快,引致不必要的紛擾麼?就像你家鄰居擺明就是個惡霸,彼此合不來、相應不理便罷,犯得著每天去對他嗆聲、說著「我不怕你」云云的話語麼?
進退之間的藝術,如何做到不挑釁、卻能充滿著存在感,著實考驗著賴政府的外交智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11/29-11/30 [流量政治學第二屆營隊] 免費報名參加](https://images.newtalk.tw/resize_action2/300/album/project/1/69033cad7782d.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