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上周針對「環境影響評估法」等修法草案進行朝野協商,期欲規定更為嚴格的光電板環評標準。鑑此,六大環團發表聯合聲明,認為光電雖然可以是土地掠奪者,但可成為守衛者,倘若修法加嚴管制、擴大禁建範圍,恐導致光電發展全面停滯,呼籲立法者應三思後行。
「掠奪者」,相信也不用我多說了,看看美濃大峽谷、烏山頭水庫、乃至於七股「兩個太陽」等奇觀,坐實都是對於環境景觀的莫大浩劫。但「守護者」之說又怎麼解釋呢?按環團們的說法,那些擁抱光電設置的在地居民,藉由新科技、綠能及資金強化農業韌性,且透過微電網、家戶型光儲系統,以提高其災害應變能力,以應對氣候變遷及鄉村衰頹的挑戰。言下之意,就是泛指光電業者對於在地居民的種種回饋措施。
但……真的嗎?具體給了多少回饋金不得而知,但單從新聞媒體中所透露的訊息,農電共生沒種植作物,漁電共生根本沒養魚,這難道就是所謂的「農業韌性」?又或者先前丹娜絲颱風來襲,光電板到處飛揚,這是哪門子的提高災害應變能力?說劇比較難聽的,這種所謂打著「地方創生」旗號的模式,掛著扶持在地復興的幌子,實際上不過就是「給錢了事」的勾當,試問各位環團,這不就是您們向來最痛斥的發展模式麼?怎麼現下,又全噤聲、甚或還進一步給予贊聲呢?
然而,環團的表態,您意外嗎?倘若時光倒流,回到馬政府時代(唉!又要「馬維拉」了),在野的民進黨提案加嚴光電設置環評,您覺得環團還會反對嗎?絕對是誓死支持到底,然後可能就以烏山頭水庫為例,嚷嚷著即便光電板無毒,但一整座偌大的發電設施放置在水庫上,根本也醜到爆,完全悖離景觀保育的意識,大聲疾呼還給台灣一個「福爾摩沙」的美譽。
兩相比較,怎麼會差那麼多?您就看看領導這些環團的,都是些甚麼人物,答案不就呼之欲出了麼?就以本次發表聯合聲明的環團為例,主婦聯盟的發起人陳曼麗,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前副秘書長洪申翰,同樣也擔任過民進黨不分區、現在則高升為勞動部長。這些頭人都獲得執政黨如此高規則的擢升,後進者怎能不跟進的做好「政治正確」的課題呢?
當然,撇開領導者個人的私利不談,從歷史的縱深來看,環團、乃至於更廣泛的擴及至「民團」,他們與民進黨之間的同氣連枝,其來有自,或也無從苛求。畢竟,在共同對抗威權統治的黨外時代,議題只是觸發陳抗的正當性,對抗當權者才是核心要務。因此,彼時只要能夠掌握任何政策的話語權,大家便會相互支援,共同攜手前進,自然也就存有著如膠似漆的戰友情愫。如此的關係延續至今,才會出現這般「環團反對環評」的荒謬主張。
民間團體或該意識到的,是往昔國民黨的威權統治,早已一去不復返,放眼未來,藍營要想重返執政,恐怕也是一種奢求。換言之,在當前綠營儼然長期執政的趨勢下,民團是否還要顧念著舊情,甚或考量一己的仕途,持續的一路護航執政黨的立場嗎?還是得放下過往的情誼,重新思考回歸民間,藉以凝聚最大的社會共識,做好監督執政當局的課題呢?
至於在野的藍營,也不用心生不平之鳴,畢竟,人家確實是有著過往的革命情感,基於親疏遠近,民團們怎麼樣也輪不到支持國民黨。然而,危機就是轉機,支持度低迷的領域,不就是值得開拓票源的新藍海麼?尤其新任主席鄭麗文,也曾是綠營出身,參與過不少社會運動,是不是可以藉由這份背景,重新建構出屬於國民黨的社會力支持,讓民團的政治立場轉向、甚或另闢新的代表團體,藉以在各該領域中搶話語權,都是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就以國會評鑑為例,在「公督盟」明顯淪為「綠督盟」的情況下,「口袋國會」的崛起,補足藍白陣營的公民監督要素,不至於讓公督盟一錘定音,逕自以一己的評判標準,去主導立委問政的良莠準則。
就問問大家,「公督盟」與「口袋國會」,您更相信誰的評鑑呢?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倘若民團自己做不到公正客觀,甘願淪為執政黨的側翼團體,那麼,也只能綠的有、藍的也要有,大家相互制衡,在恐怖平衡當中,淬發出中立的可能性!
說來,這確實是種無奈,但「異言堂」絕對強過「一言堂」,「民」團的「民」,不該是「民進黨」的「民」,要回歸到「民眾」的「民」,則台灣的社會力,才有蓬勃發展的機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