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蕭美琴副總統應邀出席「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布魯塞爾年會,隨後並於歐洲議會「場地」所舉辦的IPAC年會「台灣專題」場次中,以「台灣是世界動盪變局中的可信賴夥伴」為題發表演講。此舉被外交部拿來做大內宣,聲稱創下我國副總統首度在歐洲議會內演講的創舉。
是不是創舉,近日各家時事評論員已有一番討論,在此不多做贅述,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正副元首的身分訪歐並非首見,但在歐洲議會「場地」演說,或許確實是頭一回。
為何筆者特別強調「場地」二字?相信參與過各領域研討會的朋友們,看了本文開頭的那段新聞簡要,應該都瞭,這情境就像是研討會中的「專場」,在一般學者們發表論文之前,慣例會邀請重量級人士作為與談人,與專題演說的方式,為整個活動揭開序幕。
由於IPAC的年會辦在歐洲議會的場地,自然也就形塑出「台灣副總統」登上「歐洲議會」演說的景象。但據此要等同於我方獲歐洲議會之邀進行演說,甚或硬要說成是歐洲議會支持台灣云云等推論,未免就言過其實了。
換言之,外交部如此大內宣的做法,有那麼點像是先前時代雜誌批評賴總統的那篇「魯莽的統治者」。按我方的說法,那篇文章就只是無關緊要、無病呻吟的讀者投書,居然被拿來當成是時代雜誌的立場,實在不足取。相仿的,蕭副總統在IPAC主辦的研討會發表演說,只不過是地點在歐洲議會,根本無法代表歐洲議會挺台的立場。
更況,查了查維基百科,IPAC由43個國家及歐盟的議會,約莫290名跨黨派國會議員組成,然單單歐洲議會就有720名議員,歐洲各國各自的議員數量之多,就更不用說了。如此比例算下來,這組織能代表多少歐洲議會的立場呢?
坦白說,在川普祭出對等關稅貿易戰,以國家實力之姿、貪婪的向各國索取「不當利得」後,我國就該深刻的體認到,過往那種「打卡式」外交,以為跑到國外去露個臉、亮個像,就好似獲得盟友情義相挺的做法,真的已經回不去了。如今的國際外交,大家更重視的是,「我能得到甚麼?」,舉凡在權衡之後,覺得會式弊大於利的舉措,會僅僅因著所謂「民主價值」的理由相挺到底的,恐怕已不復存在。畢竟,在國際局勢如此混沌的年代,隨人顧性命,先顧好自己人,才有餘力推己及人,不是麼?
不說別人,就談我們自己,猶記得筆者在立法院任事期間,正值「反送中運動」運動,當時香港的民運領袖黃之鋒等人,透過台灣的友人牽線,來到立法院尋求執政黨團的支持。他們的籲求,是希望台灣應該加快制定《難民法》的期程,為香港示威者提供更全面的保護。
然則,民進黨團卻給了軟釘子,認為該案牽扯甚廣,包括金融、房產、國安等多重因素需要考慮,為免衝擊國人的福祉,故未能給予正面答覆,最終讓黃之鋒一行人敗興而歸,對台灣頗有微詞。
試想,相同的套路,假若黃之鋒按外交部的大內宣做法,風風光光的獲邀走進立法院,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向外界宣稱「台灣支持香港難民」,把這光環往自己身上攬。但事實上,這不過就是透過私下牽線、開在立法院黨團會議室的一場記者會,更別說其籲求也沒獲得支持了。
相對的,台灣那時候不是「這一刻,我們都是香港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等口號喊得震天價響麼?好似百分百會力挺香港到底似的,這才讓黃之鋒產生錯覺,以為我國真會制訂難民法收容香港人。實際上,回歸到現實,想著開放香港人來台移居工作的後果,勢必會衝擊到我們的就業與房產市場,基於保護本國人的立場,根本就不可能答應。
相同的道理,我們的盟邦,即便嘴上說支持台灣,但屢屢只要遇到中國出言威脅,多半不就又會重申遵守「一個中國政策」,為的,也是自己國家的利益啊!單單中國不購買美國大豆,就逼使不可一世的川普,不得不在關稅戰中有所退讓,您說呢?
國家的外交處境艱難,相信這一點,國人們都能體諒,但切莫盡做些「愚人政策」,企圖以打卡式的「快閃外交」,拍個照、合個影,就能吹出個偌大的故事,在國內營造出國際上是多麼重視台灣,好似我們真的昂首闊步的走出去了。但實際上呢?相同的一則新聞,在國外真有等同的能見度?抑或根本只是一則活動快訊便被處理掉的訊息呢?
外交單位透過這種資訊上的落差,製造我國外交好棒棒的假象,讓高層們對快閃外交樂此不疲,而未能更細緻的將外交資源用於刀口上,這才是我國外交關係長期不彰的另個主因吧!(首要因素,自然是「中國因素」無誤,這點也不用掩飾!)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