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生於台灣,但記得頭一回聽到「馬場町紀念公園」這景點,居然是從美國來台的中國籍姊夫口中得知。當時他初訪台灣,自己稍稍做了些功課,彙整許多著名景點要當個導覽,但他反倒只對馬場町感興趣,彷若有著甚麼微妙的情懷。如今,「馬場町」躍上新聞版面,查了查箇中的典故,對於姊夫彼時的心境,或才有所體悟,原來他是想到這裡緬懷中國的「革命烈士」們。(維基百科記載,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追認吳石為革命烈士。)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查一查「馬場町紀念公園」與「吳石」等關鍵字,或許便會對整起事件有個更完整的輪廓。簡言之,這公園當然不僅僅在紀念吳石,但在廣泛的名單中,其實都存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戒嚴時期、為中國共產黨在台灣發展支部、抑或是從事情報工作。在東窗事發後,被當時獨裁的蔣介石,以未經公開審判的方式,於馬場町逕行處決。
基此,隨著解嚴與民主化的演進,政府有意平反兩蔣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事件,要讓歷史來控訴蔣氏王朝的濫殺無辜,終在1998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決定在馬場町、六張犁原址設立公園,並於2000年落成,由馬英九市長定名為「馬場町紀念公園」。

從前述扼要的回顧,單單從紀念該段歷史的行為上,便可衍生出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懷,分別是親中、反共、以及人權。

一、親中:假若當年偵辦的證據無誤,諸如吳石等人確實在為中國共產黨發展在台組織,那麼,「親中」自不待言。而承擔共諜的任務,自然就是希冀在台灣境內搞破壞,最終實現中國統一的目標。
然而,統一的目的是甚麼,單純的協助獨裁者搞併吞?抑或是考量到人民的休養生息,認為頻生戰事只會生靈塗炭,因此才願意當間諜?就紀念上的意義而言,著實便有天壤之別。

二、反共:馬場町因著共產黨色彩鮮明,宛若日本的「靖國神社」般的軍國圖騰,政治人物只要去公開悼念,就會被冠上「中共同路人」的標籤。一如這回的鄭麗文,被民進黨痛批是背叛了自家黨的總裁。畢竟,過往國共之間可是勢如水火,怎麼會出了個向共諜悼念的主席呢?
如此說來,基於「抗中保台」的理念,民進黨是相當認同當年蔣介石以雷霆手段槍決這些共諜的行徑麼?要不怎麼會把老蔣的事蹟,拿出來作為相罵本呢?

三、人權:承上,不是哦,不是這樣的!端看這公園是由陳水扁市長任內所擘劃,就知道綠營對於馬場町及其背後所象徵的意義,其實多是從「人權」的面向來關懷。或許是歷經美麗島事件的不公審判,對綠營而言,諸如蔣介石這種逕自槍決人犯的行事,根本無法被苟同,因而才萌生對威權時代的政治犯,心生平反之意,其後更催生了國家人權博物館,目的就是要還原歷史,留待後人給予各該人物更公允的評價。
話說吳石的老婆王碧奎,於2012年向「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提出申請補償核准。站在「人權」的觀點,這不正意謂著當年蔣介石確有濫權私刑的情事麼?試問這般魯莽的制裁行徑,即便對付的是萬惡的共匪,民進黨人們,認同嗎?若不以為然,何以還會拿蔣介石出來說嘴呢?

歷史,或許是唯一的,但詮釋,卻可以是多元的,單單以一個悼念活動,就能獨斷的扣人帽子,說實在並不公允。就好似民進黨最愛吹捧的安倍晉三,擔任首相期間,不也到靖國神社參拜,怎麼就不嘴了呢?還是覺得日本軍國主義殺的都是萬惡的中國人,沒差,台日友好比較重要?是有這麼喪心病狂的麼?
然而,身為中國國民黨的主席,出席一場這種非政治正確的活動,其所欲表達的,究竟是希冀表彰中國革命烈士,來向對岸示好呢?抑或承繼黨總裁的使命,堅定的站在反共的道路上?還是立基於人權的角度,企盼因政治鬥爭而起的肅殺得以從此走入歷史?到底是哪一種,鄭麗文主席可得說清楚講明白,總之支吾其詞的打馬虎眼,別說人家政敵扣帽子,就連自家人也挺不下去啊!

悼念吳石,本可以不是個爭議,在中共間諜與威權罹難者的偌大光譜之間,有太多可以著力詮釋的點,可以是罪己詔的省思黨的過失,也可以從人權的觀點,發願未來不再有政治受難者的遺憾……
奈何,咱們鄭主席卻選擇了最糟糕的處理方式,從從容容的出席了,卻甚麼表態的話也沒說,笑罵由人,任憑各種陰謀論到處發酵,整個黨因此陷落到匆匆忙忙、連滾帶爬的窘境,再這麼下去,這2026還怎麼選?難道真要被冠上「沒出息」三個字麼?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