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員給人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口齒伶俐;而主持人相對於歌手演員,口才更是一流中的一流。其他行業的人(尤其文字工作者),只要是跟主持人辯論,絕對佔不了便宜。 

2015年9月26日,綜藝天王吳宗憲在第50屆金鐘獎頒獎典禮上感嘆,台灣綜藝節目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暗指台灣電視圈製作費過低,媒體也一片好評,都認為是典禮中最精彩的表演。偏偏我的好友馮光遠卻在臉書回嗆「綜藝節目的預算,製作人跟主持人拿最多。」引發吳馮兩人論戰。 

吳宗憲放話,要馮光遠等「通告費1集有8000塊再來談」。沒想到壹電視《正晶限時批》主持人彭文正,真的用8000元的「天價」,邀光遠10月2日上節目與憲哥辯論。事後雖然雙方都認為自己贏了,不過從鄉民的反應來觀察,顯然吳宗憲完勝。光遠跟我一樣是拿筆的,上電視去跟職業主持人辯論,就像我去找麥克喬登挑戰鬥牛,結局當然只能是「精神可嘉」而已。 

但吳宗憲在整場辯論裡,真的都沒有罩門嗎?當然有。雖然擂台上光遠根本從頭到尾是被宗憲壓著打的,而唯一攻擊得分,就在吳宗憲一直將中國稱為內地,讓馮光遠得以突擊:「你剛剛一直講的內地,內地其實也看得到台灣的東西哦!」吳宗憲當場愣住回問:「哪…哪一台?」馮光遠冷冷地說:「南投啊!內地就是南投嘛!台灣在播的東西,南投都看得到。」彭文正還在一旁解釋:「那是他的幽默啦!」讓現場大笑,吳宗憲也只好尷尬笑著回應。 

從這就可看出,雖然吳宗憲已是演藝圈裡手不釋卷的模範生了,但對於歷史,尤其是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史,與文字工作者相比,還是遜了許多。何況驕兵必敗,去年他在台上的酸言酸語大獲媒體好評,會外賽又在鄉民口碑中完勝,因此今年金鐘獎上他又故技重施,豈料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被鄉民罵到臭頭。2016年10月8日《蘋果日報》報導〈憲哥嘴砲失誤,網友酸「中國憲」〉︰ 

「吳宗憲(憲哥)和浩角翔起擔任本屆金鐘獎主持人,『金鐘講很大』橋段被視為一大看點,然而吳宗憲一句『沒有Google,我們有百度;人家有YouTube,我們有優酷啊;FB很厲害,微博也滿好的呀!』,被網友酸爆,嘲諷他是『中國憲』。 

吳宗憲去年擔任金鐘獎引言人,犀利發言引發討論,今年以脫口秀講述台灣電視圈現況,但內容平淡缺少爆點,不僅台下一片冷淡,鄉民也噓『今年真的不好笑…』;『看不下去,轉台惹』;『應該找陳沂來啊』。最後吳宗憲提到中國社群網路的微博、優酷等,更被酸爆『中國憲』、『滾回大陸』。」 

為何去年憲哥的完勝梗,才1年就失靈了。好友人渣文本分析得好︰「吳宗憲說︰『他們有臉書,我們有微博』,這種對比法的確常見,但顯然和台灣人一般的常識不合,因為對多數台灣人來講,是『他們有微博,我們有臉書』。吳宗憲想說服台灣人接受某種對中國更友善的立場,不要讓錢被洋人賺走,這當然也沒啥不行,問題就在於他一開口,就讓他口中的『他們』『我們』產生歧義,讓台灣人無法理解,或是產生反感。 

因為台灣人多數不用微博、百度,許多優酷、土豆的檔案,更是封鎖『台灣地區』。這『我們』到底指的是什麼?雖然他事後追加說明,是意指台灣藝人要去發展微博,才能有更大的市場,並得以和臉書等國際大公司對抗,但這種說法又與他在台上的語意表達有落差。 

簡單來講,吳宗憲失敗了,他所採用的『二元對立』方法,不但沒有說服人,反而讓人更加不認同他的立場。如果他真心希望中台之間能有更好的互動與發展,那就不應該採用這樣的方式。」 

吳宗憲以往舌戰另一主持人黃安,在鄉民圈裡向來是屢戰屢勝,關鍵就是黃安在鄉民眼中是他們,而吳宗憲是我們。因此吳宗憲即使在對戰馮光遠時,發現「內地」兩字討不到便宜,也懂得要立刻轉換戰場,毫不戀「戰」。 

那麼為何這次金鐘獎的表演會讓他灰頭土臉?因為吳宗憲雖然心裡明白。在台灣除了演藝圈裡少數既得利益者的高級外省人,很少有人會用「內地」兩字,但他卻無法領會背後的歷史因素與族群情結。 

「內地」這兩個字在台灣,與在中國有著完全不同的涵義。清朝時將漢人所居的各省分稱為內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內地則是除了港澳以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境。1990年代港澳主權移交後,在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的經濟協議中也經常使用「內地」一詞,其涵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部關稅領土。 

原本港澳居民使用的「回鄉卡」,後來被發證的中國公安部改稱「往來內地通行證」。2007年時,香港特區政府甚至成立「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把內地一詞變成正式公務機關名稱。但老一輩的港澳人與本魯差不多,仍習慣稱呼為大陸。 

但在台灣這裡,內地卻有著不同的涵義。早在19世紀末。日本第二任台灣總督桂太郎在施政方針報告時,就以內地(Naichi)稱呼日本本土,後來則被官方與民間廣泛使用。因此台灣本島人和在台日本人都稱日本為內地,從日本來的人則稱為內地人。簡單說內地就是日本本土,與台灣、朝鮮半島、琉球、關東州等屬於殖民地性質的「外地」相對。 

因此在日治時期,被殖民的台灣人稱為本島人,而外來的殖民者稱為內地人,內地兩字代表殖民母國,當然不會被台灣人所喜。雖然一次大戰後,日本開始實行內地延長主義,就是以漸進的方式,在台灣應實施與內地(殖民母國)相同的制度。也藉著漸進式的同化(皇民化)政策,否定台灣的特殊性,尤其是台灣不同於日本的語言、歷史、文化、思想、傳統。 

二戰後台灣的統治者從東京轉為南京,內地一詞又轉變為台灣人對中國本土的稱呼。1946年台灣省教育處舉辦了留學考試,錄取了92位台灣青年,公費派遣到北大、廈大、復旦等校留學。1946年11月19日《台灣新生報》報導〈內地留學公費學生,92名日內出發,昨舉行同學會成立大會〉,他們出發前還發表【臨別告同胞書】:  

「我們是第一批升學『內地』大學的公費生。在3個月前蒙教育處錄取並在本省訓練團受訓3個月,現在我們要分成上海、北平、廈門三隊到內地各大學升學去。我們覺得我們所負的責任非常的大,在目前,我們要去接收祖國悠久的文化……」 

但內地一詞在台灣的壽命很短,1949年國府遷台後,官方就不准民間再用「內地」來稱呼中國本土。因為這兩個字代表殖民母國,在1945到1949年的這4年裡,內地與台灣同在國民黨統治下,稱呼內地還不會太敏感。但1949年後國民黨已是流亡政權,若再用根本無法統治與發號施令的內地,豈不成了諷刺? 

因此從1949年後,官方用詞多稱為大陸,尤其是在推廣「反攻大陸」的口號後,內地一詞隱含殖民者的負面涵義,外省人有也很少使用。解嚴後,外省人與統派支持者,仍使用大陸一詞;但傾向一邊一國或支持台灣主體性者,就直接稱呼中國。 

雖然吳宗憲等藝人喜歡使用內地一詞,但其實這個詞彙在藍綠兩邊都不常用。綠營及本土派團體及人士強烈批判這個詞彙,而藍營主導修正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仍把兩岸依憲法定為「大陸地區」及「台灣地區」。中華民國政府把中國大陸稱為大陸地區,作為正式稱謂。 

如同人渣文本所說︰「藝人缺乏思維能力,其實對於其工作表現影響不大,畢竟藝人靠得是表演技藝;但明明沒那個程度,卻想出來指教天下,充當社會賢達,那就非常危險了。」 

他們有微博,我們有臉書(台灣屬於老美)。他們有中國安,我們有內地憲。吳宗憲如果跟黃安一樣,完全放棄台灣市場,那他說什麼也沒關係;但如果他在拓展中國市場時,仍須兼顧台灣輿情,怎樣區分他們與我們,就要三思而後「言」了。

作者:管仁健(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