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時代力量挖走綠黨原住民不分區口袋名單的人選後,11日公佈的民進黨不分區名單,又從環保社運圈挖來了不少候選人。

 

這實在是很奇怪的政治現象,剛成立的時代力量人才不足、流動性高,可以理解。成立30年的民進黨,為什麼平常吸引不到這些人入黨,到了選舉才「各取所需」用立委職位和公益形象作為交換條件達成合作?

 

過去幾屆裡,面對空降而來的「黨外人士」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民進黨公職普遍有一種「老子打的天下,憑什麼分你一杯羹?」的土匪分贓心態,動不動要問「對黨貢獻多少?」「基層樁腳選民的感受,你知道嗎?」導致不分區立委要不就是尋求派系頭人支持「深化黨內人脈」,要不就只能「分居而不離婚」做隻孤鳥。

 

這些現象,恐怕要歸咎於民進黨「選舉打拼、執政享受」的傳統地方型民主觀念。這種民粹型的政治觀念,大概還停留在「民主就是民選皇帝」的時代。現代民主政治的政黨,是透過選舉決定執政/監督地位的人民團體,執政和監督是一體兩面的政治行為。成熟的政黨,本來就該有影子內閣和智庫之類的人才培養機構。不是每個人都善於經營基層參加地方型選舉,不是每個人都有全國性號召力可以參選總統,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擘劃執政藍圖,更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參與立法院政策運作。成熟政黨應該要培養各方面的人才,包括能夠列入不分區名單吸納號召政黨票的人才,而不是臨到選舉當頭才向民間挖角。

 

小黨扮演少數意見的角色,並不是以短期內執政為考量,所以在政策上偏向少數意見,抱持較極端的立場。主要政黨的不分區立委,卻是本來就應該代表政黨的核心主張。黨綱黨章是基本態度,黨決議是遵循指針,凡事應當以黨意為依歸,這才是政黨政治的正確方向。國事蜩螗,人才有很多用法,拿來當不分區候選名單,只是選前騙選票的方法,也就是花瓶。

 

如果黨內沒有花瓶型的人才,沒有能夠吸引政黨票的人才,沒有形象型、專業型人才,那是黨本身的根本性問題,不會因為選舉前從外面找幾個人來充數,化妝一下,就能改變。

這些臨時拉來壯大聲勢用的社會賢達,如果只是當個花瓶,那其實可有可無,當橡皮圖章的結果,磨耗的是自身原有的社會聲望。但如果他們產生了自主意識,例如民進黨名單中某幾個人明顯的環保弱勢立場,因此和黨主張的偏多數主流的執政方向產生扞格,到時民進黨難道容許他們「民意超過黨意」自主投票?這不是違反不分區代表設置的憲法理念?如果到時必須動用黨紀約束這些人所代表的少數價值,那不是反過來對當初提名時,宣稱「照顧少數意見」動機的否定?

 

全國不分區立委制度從1992年修憲後第1次全面改選產生的第2屆立法院開始就存在,到現在已經20多年。台灣人民與政黨對不分區的概念卻依然模糊而落後。這次民進黨的不分區「安全名單」,照目前看來,對民進黨自己來說,可能反而變成「不安全名單」:難以操控、充滿不確定感、隱含衝突因子,極有可能成為蔡英文主政後,朝野之間、政府與人民之間、黨內外之間種種矛盾爆發的熱點。

作者:二火(文字工作者)